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9.伤寒脉…

伤寒论第29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、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,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
甘草干姜汤方:

甘草四两,炙 干姜二两,炮

上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芍药甘草汤方:

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,炙

上二味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之。

调胃承气汤方:

大黄四两,去皮、清酒浸 甘草二两,炙 芒硝半斤

上三味㕮

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硝更上火微煮,令沸,少少温服。

四逆汤方:

甘草二两,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

上三味

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,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

【解析】

本条以举例示范的形式,论述伤寒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。

阴阳气血俱虚之人复感外寒,因其阳不摄阴而证见自汗出,小便数;阴血不足,心神失养而见心烦;表有寒邪而见脉浮,微恶寒;阴血虚少,筋脉失滋而见脚拘挛、抽掣、疼痛即“脚挛急”之证。本证治疗可考虑使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表兼以固阳摄阴。但医误认为是“卫强营弱”的太阳中风证,而反投以桂枝汤发汗,从而犯虚虚之戒,导致阴阳更虚,出现了阳虚之手足厥冷;阴伤之咽中干燥;虚阳扰动之烦;阴液亏耗之躁;以及里气不和之吐逆,遂使病情复杂化。此时则应随证施治。在阴阳俱虚,阳不摄阴之时,主要矛盾常在阳虚一面。阳固则阴存,阳生则阴长。何况有形之阴不能速生,而无形之阳则有顷刻而亡的危险,故先以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。待阳回厥愈足温之后,唯脚挛急尚未缓解,再用芍药甘草汤滋阴和血,缓解痉挛,其脚即可伸展。本有阴液不足之证,若用甘草干姜汤扶阳之后,由于阳复太过,使阴液更伤,而胃中燥热,以致胃中不和

谵语者,可少少给点调胃承气汤,意在和胃燥而调胃气,并不在于泻下。本以阳气不足,若在治疗中误用了发汗力强的麻黄汤,或者反复多次发过汗,甚至又用烧针劫汗,即“重发汗,复加烧针”的误治,则可导致伤阳的重证而见厥逆吐利等证,救治之法,当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。对这种阳虚重证,甘草干姜汤已不能胜回阳之重任了。

本条误治后变证多端,虚实寒热互见,阴阳转化无常。其治或扶阳,或滋阴,或和胃,或回阳,治从证变,仲景在此对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的法则作了典型示范,对人启发很大。

甘草干姜汤共两见,一见于《伤寒论》,一见于《金匮要略》,《金匮要略》用此方则治疗虚寒肺痿。本方用量甘草之量要大于干姜,用以扶脾胃之阳,但此证除阳虚外,还有脚挛急、咽中干等阴虚之证,因此在扶阳时要特别注意不可耗伤弱阴,这也就是用干姜而不用附子的原因。由于扶阳之药多刚燥,故不仅要避免用燥烈之附子,而且还要倍用甘草监干姜之峻,以护其阴,且用经过炮炙的干姜,缓其性,亦可防劫阴之弊,可见仲景用药精心之处。《朱氏集验方》用此方治脾胃阳虚,气不摄血的吐血不止、脉迟身凉等证,方名二神汤,足见此方既可扶阳而又能摄阴。

芍药甘草汤所用芍药与甘草剂量相同,均为四两。二药相合,酸甘合化为阴,可以养血、平肝,缓解筋脉拘挛,善治血脉拘急疼痛。对于因血虚而引起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者,多有良效,故有“去杖汤”之美称。

曾治一曹姓患者,年五十三。腓肠肌痉挛多于夜间发作,脉弦而舌红,用本方四剂而愈。

又治一周姓女孩,年十二。左臀外伤后肿痛,左下肢拘紧不能伸,且有发热。T37.8℃,脉弦细数,西医诊断为化脓性髋关节炎。从脉象分析,弦为肝脉,细为血虚,数为有热,此肝血不足,筋脉不利且有郁热之证。先用芍药甘草汤三剂,其左腿已可伸动。又进两剂,竟可伸直,随之髋部胀痛亦减。因局部仍有红肿及热感,遂换用仙方活命饮连服数剂,而逐渐痊愈。

调胃承气汤由芒硝、大黄、甘草三药组成,它是以咸寒、苦寒,又佐以甘温而成。本方硝黄可泄胃肠之燥热,妙在一味甘草,能缓硝黄之力,使之作用在于胃,有润燥和调胃气的功能,所以它既能调和胃气,又能通肠下便,一方而具两法,陈修园称为“法中之法”。由于本证主要用其调胃,因此在服法上要求“少少温服”,使胃中不燥,胃气调和,则

谵语自止。后世使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、调和胃燥很是多见,如《张氏医通》治心胃火盛,病人常觉面部有如火烤之热的“燎面症”,即用调胃承气汤加黄连、犀角。也有的医家用于治疗过服补药而造成的胃热生斑之证,每获佳效。

四逆汤以附子为主,重在温少阴以回阳救逆。且附子生用又佐以干姜、甘草,是取其效速而力大持久,常用于阳脱、亡阳之急救。其主治及适应证,可与“少阴病篇”合参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29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