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0.问曰证…

伤寒论第30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问曰: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。师曰: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,后如师言。何以知此?

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,大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

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谵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,夜半阳气还,两足当热。

胫尚微拘急,重与芍药甘草汤,尔乃胫伸。

以承气汤微溏,则止其谵语,故知病可愈。

这个30条,“问曰: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。师曰: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。后如师言。何以知此?”这是一段,这是故意设一个问答,解释前边这个问题。阳旦,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。根据那个症状像阳旦,像桂枝汤,那么按法治之不但不好,而且增剧,变成“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”。两胫拘急是根本(原先)就有的了,脚挛急呀。谵语,人也说胡话,我们上边那段是“若胃气不和谵语”搁后头了,这个段落可见开始就是服过桂枝汤之后,谵语就发生了。

那么当时先生这么说的,说到夜半“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”。那么后来的结果,同先生说的话是一样的,你怎么知道的呢?底下就是解答了。

“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,大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形像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”这个病开始就是个虚证,说寸口脉浮而大,我们前一段只说浮了,这个“浮而大”是浮大其外,而内里头是没有的。作为浮,是有外感了。“浮为风,大为虚。”大脉,如果脉大(而实),按着里头滑,那是实热了。这个里头当然不是了,不禁按,(脉大而虚)所以说大为虚。那么有了外感,当然身微热。那么由于虚,什么虚呀,就是津液虚嘛,两胫发挛。

由于脉浮、汗出,病形像桂枝(汤证),“因加附子参其间”,就是由于汗特别多,前面不有一条吗,说“太阳病发汗,遂漏不止”,有那么一节,也就因为(参考了)那一节,说桂枝汤证而津液太虚,用桂枝加附子,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。还又把桂也增加了,好解其表。这都是错的,“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”。桂枝配合附子,附子本来是个温经药,再增桂,那更令汗出了,那更使之亡阳了,亡阳就是亡津液,所以才变成“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”。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,内里结实了,所以他谵语烦乱。

那么,这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。甘草干姜汤在这段里头是简说的,没说呕吐。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,谵语烦乱,(但)主要由于虚。津液特别虚,使得胃不和,这个时候还是救津液要紧的,讲阳明篇就有了,(就是)我方才所说的“脾约”,古人说“脾约”什么意思啊?古人是这么看的,脾为胃行津液,说胃光能消化,它没有把津液往外送的本事,(津液往外送)得靠脾。如果胃里头没有津液可输送了,所以脾受了制约。古人这么看的,这个看法当然是不一定对的,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。(脾约)它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,你不要先治胃,你还是要想法子调胃而滋津液,所以用甘草干姜汤,谵语(暂且)不必管。

那么吃了这个药(甘草干姜汤)之后,夜半阳气还了,两足应该温了。“夜半阳气还”这句话也要不得,这都是古人的看法,古人认为,一过了子时,阳气当生了,是这么个看法。到子时阴静,过子时阳生,“夜半阳气还”这都是要不得的话。不到夜半,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治好病,“两足当热”。

但是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,只是把四肢厥冷治了。“胫尚微拘急,重与芍药甘草汤,尔乃胫伸。”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,“尔乃”就是不久,脚就好了。

那么这时候对谵语烦乱不止,再稍用调胃承气汤,“以承气汤微溏”,这与前面那段的“少与”是一样的意思,微微地大便稍稀一点,别让他大泻下,“则止其谵语”,谵语就好了。

由于上边的我的看法都正确,所以这个病是可以好的。这一段的说明,比上一段的说明好些。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,小便数,桂枝汤吃不得,桂枝加附子(汤)也吃不得,所以凡是小便数,绝不可发汗。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遭遇的事情,所以问病非详细不可。你说(病)人闹感冒,憋不住尿,频数地很,这我们常遇到,拿现在病名说,他也有感冒,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,小便非常频数,你先不要治感冒,你先治小便频数就好了。你先给他吃猪苓汤,先别管他那感冒。你要是先发汗,那非越来越坏不可。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。

这两段也都针对桂枝汤讲的,所以我们辨证不能片面看问题。桂枝汤是治发热汗出的,但是(假如)还有旁的症状,你都得全面看问题,不能一遇到发热汗出就用桂枝汤,这往往治错。所以他有小便数造成的这种自汗出,虽然脉浮,你也不能用桂枝汤,尤其要是有了明显的津液竭于里的反应,那更不能用了。像脚挛急、心烦,已经由于津液的枯燥,有了胃不和,你还给人家攻表,这还能行吗?

所以这个病我们现在看,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,脚挛急先就应该使用芍药甘草汤。要是不好呢?要有表证仍不解,有用咱们后头要讲的桂枝汤加芍药加人参的机会。那个(芍药甘草汤)它是治里虚的。病人如果他要渴呢?也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机会。他里头热相当盛了,用白虎加人参汤,石膏也治小便数,也治自汗出。张仲景他为什么在前面不给你明说呢?他不注重(在这里就开始讲)这个(桂枝新加汤、白虎加人参汤)。我们关于这些方剂的治疗在后头都有的。

所以在这一节,后世的医家也都说应该用什么,大家直打架。这个有很多(种用方思路,所以不展开讲述,),他就是(着重论述)在一个“可戒之点”就是不能够发汗,这是他讲这节的主要用意,不是说这个症状应该用什么方药,还没讲到这个地方。所以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,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。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,也能够所谓“育阴生津”,它有甘草、芍药嘛,这是比较正确的。但是张仲景这个书不注重(此处的具体治疗)这一点,他注重后头(禁忌之处),他这一点提出来的最好,像甘草干姜汤(调胃而滋津液)。这里津液虚,是由于胃的关系,这个时候你不理胃、光滋阴,越滋阴胃越坏。咱们(很多大夫)滋阴都用生地、麦冬这类药了,你越滋阴——尤其生地,它碍胃的——胃越不好,津液不会生的。明明是由于胃虚,尤其治误之后马上就吐,那你再使用生地,他不更吐了?所以治病不是只凭脑子想,你最终还要从现实证候上看问题。所以中医辨证是很有道理的,你不能片面看问题,更不能主观。

这一段他讲得比较好,明明是津液大虚,他用甘草干姜汤,这在后世上(很多医家)是不信的,尤其《医宗金鉴》上也说,津液虚,还用辛甘药?其实辛甘药用得是对的,你得看什么时候。比如咱们常说“甘温除大热”,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,这是错的,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(情况),你非用甘温不可。比如桂枝汤证就是,桂枝汤咱们讲不少了,后头还有。是桂枝汤证没有不发热的,可有个条件,脉必须弱,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。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(桂枝汤),那是百试百验。随便一个大热,像白虎汤证也是,像大青龙汤证也是,那个(大热)脉浮紧而无汗,吃上桂枝汤就坏了。所以“甘温除大热”这句话是有毛病的,它得遇到适应证,是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,用它(桂枝汤)就是对了,否则就是害人。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,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,那也是不行的。他(患者)又呕吐,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嘛,烦躁,呈现急迫的情况,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。而且原发之病“小便数”始终存在,有小便数,你用它(甘草干姜汤)不是蛮好嘛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30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30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