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医论 » 病机十九条…

4.心(小肠)病的治疗

方药中
方药中

(1)清心

即清降心热。

①具心(小肠)火热证者,一般情况下可用清心法作治疗。有下列情况者,更是适应证:发病较急者;临床表现心烦、出血(鼻衄、斑疹、吐血、便血)、皮肤疮疡者。

②常用药物,如玄参、莲子心、淡竹叶、麦冬、栀子、金银花、连翘等;常用方如栀子豉汤、清心莲子饮、牛黄清心丸、仙方活命饮等。

③运用经验:清心疗法,只能暂用,不能长用,要注意中病则止。清心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好,服法上以冷服为宜;如必须服用一段时间则以丸剂为好。

(2)泻心

即清泻心火,性质与清心相类而力量较强。

①适应证:同清心,而以大出血及神昏谵语等为其主要适应证。

②常用药物,如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犀角(水牛角代)等;常用方如泻心汤、犀角地黄汤、清宫汤等。

③只能暂用,要中病则止。制剂上以汤剂为好,但犀角(今用水牛角代)不宜入煎,可作散剂冲服或水磨服;大出血患者在服法上以少量频服为好;深昏迷患者不宜灌服,以灌肠给药为宜。

(3)温心

即温扶心阳,亦即旺盛兴奋或激发心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之衰退或衰竭状态,使之恢复正常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①具心寒证,一般均可用温心法作治疗。有下列情况者,更是适应证:心阳暴脱、汗出不止、胸高气短不能平卧、脉迟,或脉数急、一息五至以上者;身冷、肢厥、脉微者。

②常用药物,如干姜、附子、肉桂等;常用方如四逆汤、参附汤等。

③温心治疗,如运用得当,收效甚快,三剂无效,即应考虑用药当否;温心治疗,不可久用,要注意中病则止;温心治疗,一般来说只适用于寒厥,但对于热厥,有时也可以在清热的基础上合并温心以治其标,《伤寒论》中乌梅丸及近人提出的参附白虎汤等均具范例。温心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,要文火久煎,热饮频服;如服药不受,呕恶者,可改为冷服或处方中加少量黄连并加重干姜剂量,《伤寒论》中通脉四逆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其范例。

(4)养心

即滋养心阴,由于心之阴主要为血,因此养心亦即滋补心血。

①凡具有心阴心血不足证者:一般情况下均可用养心法作治疗。有下列情况者,更是适应证:青中年患者或素体阴虚者,临床表现以心悸、怔忡、失眠或脉涩、促、代者。

②常用药物,如当归、生地黄、麦冬、五味子、酸枣仁、柏子仁等;常用方如天王补心丹、柏子养心丸、生脉散等。

③养心药物可以较长时间服用;典型心阴不足而用养心法效果不明显者,须同时考虑清肺及降火法同用,一般可在上述方剂中加石膏、知母、黄柏等,以增加养心效果。养心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好,要久煎,症状基本控制后可以改用丸剂。

(5)补心

习惯上有补心气与补心阴的双重含义,补心阴即前述之养心,补心气有温心之意,但程度较为平和。凡在临床诊断心气阴两虚,在治疗上应气阴两补者,统称补心。

①凡具心气血或气阴两虚,且属慢性情况一时不易见功,需要长期服药者,均可用补心法治疗。

②常用药物:上述养心药物中合以益气药如人参、黄芪,或上述养心、温心药物兼用而以养心药物为主,佐以温心药物如桂枝等。常用方如人参养荣丸、归脾汤、炙甘草汤等。

③补心药物可以较长时间服用;制剂上以汤剂为好,症状好转后可改用丸剂维持。

(6)镇心

即指心在病因作用下出现亢进或紧张状态时,使之镇定或镇静的一种治疗方法。镇心亦可称安神,亦即心神因镇定而得安静之意。

①一切心神不安均可用镇心法作治疗。有下列情况者,更是适应证:心跳、心慌、服养心药物无效者;谵语、躁狂者;严重失眠服平肝药无效者。

②常用药物,如朱砂、龙齿、珍珠母、金箔等;常用方如镇心丹、朱砂安神丸等。

③镇心治疗,仅属治标,原则上应在治本的基础之上合用,单纯运用效果不好,即使暂效亦难获长效;镇心药物中之朱砂、金箔不作汤剂,一般作散剂或为丸衣服用;龙齿、珍珠母可以作汤剂,宜久煎。

(7)开窍

心气一时性障碍,称为窍闭或心窍闭塞;使之复苏,称为开窍。

①适应证:平素尚健康,突然卒倒眩仆、昏厥,或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突然神志昏迷者。

②常用药物,如麝香、苏合香等;常用方如苏合香丸、诸葛行军散、安宫牛黄丸、外用通关散等。

③开窍疗法只作急救用,患者复苏,治疗即终止;不能作预防给药用,更不能作维持治疗用。开窍药物在制剂上以散剂为宜,服法上少量灌服,密切注意服时能否吞服及发呛与否,如有发呛,则不宜再灌,可用鼻饲给药或通关散外用。

专题: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
来源:《川派中医药名家方药中》
上一章:2.脾(胃)病的治疗
下一章:5.肺(大肠)病的治疗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