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医案 » 咳嗽

喉源性咳嗽

小昔
小昔

作者:李鸿永

孙某,女,42岁。因咳嗽20余天不愈,于1992年10月24日前来就诊。病发于劳累之后,又沐浴当风,翌日即有头痛,流清涕,鼻塞,周身乏力,继而口干,不欲饮水,咽喉干燥,作痒呛咳,干咳夜甚。曾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、先锋霉素,口服螺旋霉素、联邦止咳露、枇杷膏等药,但阵咳不能控制,仍有清涕,口干唇燥,阵发喉痒,干咳不止。查:咽喉充血,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,舌淡红,苔薄黄少津,脉细数。胸透:心肺、气管均无异常。诊断为喉源性咳嗽。属风燥客犯,咽喉不利,法以祛风清燥。

处方:生麻黄6g,生石膏(先煎)30g,甘草6g,地龙10g,白僵蚕10g,薄荷(后下)3g,诃子10g,桔梗6g,百部10g,紫菀10g,桑白皮10g,浙贝母10g,玄参10g,知母10g。每天1剂,水煎3次,每次煮沸20分钟,将煎煮3次所得药液混合浓缩至450ml,分早、中、晚3次温服,每次150ml。5剂。服3剂后症减,5剂药服完,痒咳基本消失。

按:喉源性咳嗽是指咽喉奇痒难忍而引起的阵发性剧烈干咳。多发于秋冬季节,病情顽固,狂咳难止,短则半月,长者可达半年,顽咳之苦确实令人不堪忍受。本案初起有鼻塞清涕、口唇干燥等类似感冒表现,继以喉痒干咳难忍为特征,临床诊断不难。病属中医“咳嗽”范围,临床表现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相似,然两者实有不同,后者多由肺脾肾虚损,痰湿偏盛,气逆咳嗽痰多,甚则兼喘,病在支气管,属气道阻塞;前者为风邪客恋,咽喉痒,干咳阵发,病在咽喉,属局部刺激反射所致,同为气道之病,有上下之别。狂咳之发在于喉痒,可谓无痒不成咳,而喉痒之因责之于风,有谓风盛则痒。因风性轻扬,上先受之,客犯咽喉,风盛则干,干则喉痒;而干久则又易化燥,干盛且能生火,燥火同源,火炎升散,燥盛亦干,于是风为首要,兼挟燥火,久恋咽喉,津伤阴亏,复生燥火,因果循环,致咽喉干燥,奇痒久咳不已。回首以往,治疗本病疗效之所以欠佳,是拘于干咳属“燥邪阴虚”之说,咽喉红肿忌温燥宣散之戒,注重体征和症状,而忽视“无风不作痒”的病理。因此本方用麻黄、薄荷、僵蚕、地龙宣肺祛风搜风;石膏、桑白皮、知母清肃胃肺燥火;桔梗、甘草、玄参、诃子清利咽喉;紫菀、百部、浙贝润燥止咳。全方有祛风缓急、清咽润燥、镇咳之功。若风盛咽峡水肿者加蝉衣、牛蒡子;燥盛咽喉干涩,后壁滤泡增生者加知母、玄参;火盛咽喉灼红,后壁有黄白斑块者加丹皮、赤芍;咯血、心悸者去麻黄,加黄芩、仙鹤草;体虚年老,或服药不效者生麻黄改用炙麻绒,加黄芪、党参。近期观察,一般4剂即可见效,喉痒减轻,夜能安卧,逐渐痊愈。本方组方之旨在于祛风止痒,临床虽无不良反应,但总有伤正之嫌,故本方不宜连续久服,待症状改善,以中病即止为妥。后期改用养阴清肺之品,调理善后,巩固疗效,亦属必要。

专题:咳嗽
来源:《名医验案400例》
上一章:熊寥笙·小柴胡汤治少阳郁火咳嗽
下一章:结胸(干性胸膜炎)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