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50.脉浮紧…

伤寒论第50条

陈慎吾
陈慎吾

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何以知然?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
阴虚生内热,阳虚生外寒,这两句话我们记住了,我们也理解了,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。可是很多的病不这样,那是另外一种我们要讲的,阴虚也有寒症,这一条就是阴虚也有寒,病也没好。这我们分析一下,那个尺中迟是寒,血少应该生热,它怎么就生寒呢?血少的人就不容易守阳气。阴是阳之守,血少的人不能够守阳气,阳气就要浮越,就要消失,阳气逐渐消失的时候就见寒了。“阴虚生内热,此之常也”,这是说的常法,也有阴血虚不能守阳气,阳气浮越而生脉迟的。这种情况很多的,这是我们说这一句。另外相反地我们再说一句,还是跟这是一样的,阳虚生外寒,阳虚生外寒是阳虚的人都有寒,这我们都知道。这是说的正常的,行血者气也,行津液者气也,阳要虚了它行津液的力量就不足了,它就不能正常地行津液、叫津液行,也不能正常地叫血来行。不能使津液行,不能使血液行,结果是什么?就是郁而生热。这个是阳虚也有生热的,不是阳虚都生寒,阴虚也有生寒的,也不是阴虚都生热。这个比较少,但是我们不能不知道,这一条就是这个。

这一条脉迟血少,脉迟为寒,主血少,这个我们要不知道这个道理,这条的道理就不能明白。血少的人一般不能发汗,当然气少的人按说也不能发汗,这个血少的人尤其不能发汗。“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”,夺血就是夺去了,其实就是血少,把血给夺去了。夺血者呢就无汗,这个无汗就是你发汗的时候也没有汗,经常也不能出汗,这个夺血的人不应该再发汗,这叫夺血者无汗。当然这个无汗不能跟《伤寒论》讲的无汗一个定义了,《伤寒论》的无汗那是什么原因也没有,我们不是讲过吗,它这个无汗跟《伤寒论》的无汗可不是一个定义了,这夺血者你不能发汗,它这无汗是这么个定义。夺汗者无血也是这样,那个经常出汗的人他的血液也虚,你只要一动他的血他就要贫血,就要亡血。这个道理知道了,也就知道上次我们讲的那个“咽淋疮衄血汗寒”,不可发汗的七个里头有多少跟血有关系?疮家那也是,淋呢发汗下血了、淋也是,亡血家也是,这个汗跟血有关系吗?关系密切啊。

现在我们知道这个“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”,在临床上这个人大失血之后感冒了怎么办?大出血之后病人感冒了,受了风寒了,那麻黄汤要是用了,非整出无汗的毛病来。他已经大出血了你还给他用麻黄汤发汗?那不行了,禁忌,这就叫禁用禁忌了。知道禁忌之后我怎么治啊?那是以后的事,后面有治法,不用着急,应该怎么治,应该用什么方法,现在不能说。

我们这个大致复习一下,把前面我们讲的从别的方面串一下,把它串在一起更好记一些。太阳病这个不用说了,太阳病已经很清楚了,太阳病的脉证是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,这好记。太阳病分两种,一种有汗,一种无汗。有汗的发生的症状、脉象都是跟有汗有关系的,“发热汗出,恶风,脉缓”,叫中风,虽然症状不同,但是都跟有汗有关系。恶风我们讲过了,有汗的容易恶风,脉缓呢,汗出了脉管就松懈了。发热呢,他单提出来,好像跟汗出没有关系,其实也有关系,汗出皮肤它就松一些,松一些气血就容易达到,容易达到一得病他就发热,这些个症状全跟有汗有关。所以这是有汗的太阳病,我们不叫它中风,就叫它有汗的太阳病也可以。“名为中风”,这“名为中风”,中风是起的个名字啊,也就知道这定义为中风,这叫“名为中风”,你要是起别的名字也可以,我们就给它起个叫有汗的太阳病也可以。伤寒那一篇它是无汗的定义,所有的那些症状全跟无汗有关系。你看看“或已发热或未发热”跟无汗有关系没有呢?他为什么能“已发热”“未发热”?发热有迟早,就是因为没有汗啊,特别是外部封锁得紧,气血充斥得多,不能够外达,所以他当时有不发热的,这是跟无汗有关。“必恶寒”当然是因为气血充斥于外,里面的气血就不如外面得多,所以这就恶寒了,还是一样。“体痛”也是因为无汗,外面气血不通。“呕逆”也是因为无汗,气血不通于外,必要上逆。尤其是这个“脉阴阳俱紧”,缓是汗出的脉、脉管松懈了,如果无汗,脉就紧张,它就没法松,汗不能出脉摸着就紧。太阳病怎么治?没什么好讲的,有汗的太阳病是桂枝汤,无汗的太阳病是麻黄汤,这就完了,太阳病就这一条。

人是一个整体,我们要整体认知,这个病在这个地方,与别的地方一定有连带关系。而且这个影响一定有这么几个:你要是外边病了里面倒是气血很充盈,这个人的病没有变;假如外边久病影响了内部那就叫传变了。传,疾在里那叫传,一定要传变。这个传没有一定的日子,它也没有这个固定路径,并不是太阳得传阳明,阳明得传少阳,然后再传三阴,不是这样。有的得病一下,第二天就到三阴了,就变成阴病了,这个有的是。传变的时候我们要看什么呢?不看日子,也不看这个病的经历,只要看脉证,凭脉凭证。凭脉我们怎么说?什么脉传阳明,什么脉传少阳,他不这么说,他反过来说。“脉若静者,为不传”“脉数急者,为传也”。“脉若静者”,太阳的脉不变就叫没传,这就等于说完了,太阳的脉没变那就还在太阳。“脉数急者”,脉变化得很快,它一有变化了那就叫传了,传变这样子理解就好了。

症状呢?太阳病在表,它不在里,与恶寒、身痛、头项强痛这些症状有关。“颇欲吐,若躁烦”那都是里面,“颇欲吐”这是里面的事、胃的事,“若躁烦”那也是心里头烦吗。为什么这样子?准是这个病传变了。可是这里头还有另外的一个意思,什么意思呢?这个“颇欲吐”是指种类,代表少阳,它拿这个症状做代表。“若躁烦”代表阳明,并不是少阳病就“颇欲吐”这一个主要症状,那倒不是。这两个共同的就按一个说,两个要是分开就是一个代表少阳,一个代表阳明。为什么“颇欲吐”代表少阳?这个我们今后讲到少阳病的时候就能知道。少阳病在半表半里,主要在胸腹,胸间有热影响了胃部就要吐,欲吐的时候“颇欲吐”。这个烦虽然是里热,这个躁呢是阴躁,阳烦,躁是阴躁,阴见躁,阳见烦,躁是手足躁扰,神气外扰。

下面我们讲这样一个问题:推算日子。他说的这个日期是推算的,你看一般的都说二日传阳明、三日传少阳,二三日阳明、少阳证如果不见呢?那就是不传。可见它有不见的,因为有不见的,它就是一个原则,不是一个固定的。现在还是接着第二条来说的,这个病用什么来治?有汗的太阳病用什么治?用桂枝汤来治。《伤寒论》第12条的症状跟第2条完全是一样的。它就鼻鸣干呕、头项强痛这两个症状,这两个症状全属于气上冲,这还因为表证的关系。我们现在用桂枝汤这个方子都用三钱,其实不是全都三钱,芍药用三钱,甘草炙的用二钱,大枣用四五个,生姜三钱,是这样用,量是这么个量。我们要治这个外感病一定要喝粥、盖被,一定要照这个方法。不要吃荤腥、油腻、酒酪、肉面,这个一定要忌口。现在在临床上有很多很多的桂枝汤证,假若说他不是外感,那就不必要用这个方法,不必去喝粥,也不必去盖被。比如我们调理气血的时候就不必照这个方法,如果治外感的时候就一定要照这个方法。桂枝汤不限定治中风,并且可以治一般的太阳病,只要见“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”,只要见这个症状的时候就可以用桂枝汤。再推广一步它治一切病。

上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50条
下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50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