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张卿子伤寒…

四逆散方第九十九

张遂辰
张遂辰

甘草(炙味甘平) 枳实(破水渍炙干味苦寒) 柴胡(味苦寒) 芍药(味酸微寒)

上四味。各十分。捣筛白饮和。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

内经曰。热淫于内。佐以甘苦。以酸收之。以苦发之。枳实甘草之甘苦。以泄里热。

芍药之酸。以收阴气。柴胡之苦。以发表热。

后加减法。

咳者。加五味子。干姜。各五分。并主下痢。

肺寒气逆则咳。五味子之酸。收逆气。干姜之辛。散肺寒。并主下痢者。肺与大肠为表里。上咳下痢。治则颇同。

悸者。加桂枝五分。

悸者。气虚而不能通行。心下筑筑然悸动也。桂犹圭也。引导阳气。若热以使。小便不利者。加茯苓五分。

茯苓味甘而淡。用以渗泄。

腹中痛者。加附子一枚。炮令拆。

里虚。遇邪则痛。加附子以补虚。

泄利下重者。先以水五升。煮薤白三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以散三方寸匕。内汤中。

煮取一升半。分温再服。

泄利下重者。下焦气滞也。加薤白以泄气滞。

论云。四肢者。诸阳之本。阳气不足。阴寒加之。阳气不相顺接。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。此汤中发阳气。走散阴寒。温经暖肌。故以四逆名。此奇制之大剂也。四逆属少阴。少阴者肾也。肾肝位远。非大剂不能达。内经曰。远而奇偶。制大其服。此之谓也。

少阴病。下利。六七日咳而呕渴。心烦不得眠者。猪苓汤主之。

下利不渴者。里寒也。经曰。自利不渴者。属太阴。以其脏寒故也。此下利呕渴。知非里寒。心烦不得眠。知胁热也。与猪苓汤渗泄小便。分别水谷。经曰。复不止。当利其小便。此之谓欤。

少阴病。得之二三日。口燥咽干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气汤。

伤寒传经五六日。邪传少阴。则口燥舌干而渴。为邪渐深也。今少阴病。得之二三日。邪气未深入之时。便作口燥咽干者。是邪热已甚。肾水干也。急与大承气汤下之。

以全肾也。

少阴病。自利清水。色纯青。心不必痛。口干燥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气汤。

少阴、肾水也。青、肝色也。自利色青。为肝邪乘肾。难经曰。从前来者为实邪。以肾蕴实邪。必心下痛。口干燥也。与大承气汤。以下实邪。

少阴病。六七日。腹胀不大便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气汤。

此少阴入腑也。六七日。少阴之邪入腑之时。阳明内热壅甚。腹满不大便也。阳明病。土胜。肾水则干。急与大承气汤下之。以救肾水。

张兼善云。阳明与少阴。皆有急下之条。然而证虽不同。其入腑之理则一。是以皆用大承气也。

王三阳云。少阴病。下利七六日。以下诸条。方是阳证传经之少阴也。

少阴病。脉沉者。急温之。宜四逆汤。

既吐且利。小便复利而大汗出。下利清谷。内寒外热。脉微欲绝者。不云急温。此少阴病脉沉。而云急温者。彼虽寒甚。然而证已形见于外。治之则有成法。此初头脉沉。

未有形证。不知邪气所之。将发何病。是急与四逆汤温之。

少阴病。饮食入口则吐。心中温温欲吐。复不能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脉弦迟者。此胸中实。不可下也。当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。不可吐也。急温之。宜四逆汤。

伤寒表邪传里。至于少阴。少阴之脉。从肺出络心。注胸中。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。饮食入口则吐。心中温温欲吐。阳受气于胸中。邪既留于胸中。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。是以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脉弦迟。此是胸中实。不可下而当吐。其膈上有寒饮。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。吐则物出。呕则物不出。吐与呕别焉。胸中实。则吐而物出。若膈上有寒饮。则但干呕而不吐也。此不可吐。可与四逆汤。以温其膈。

王三阳云。此少阴寒中阴经者也。俱未入于腑。

少阴病。下利。脉微涩。呕而汗出。必数更衣。反少者。当温其上。灸之。

脉微为亡阳。涩为亡血。下利呕而汗出。亡阳亡血也。津液不足。里有虚寒。必数更衣。反少者。温其上。以助其阳也。灸之以消其阴。

专题:张卿子伤寒论
来源:《张卿子伤寒论》
上一章:伤寒例第三
下一章:乌梅丸方第一百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