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麻黄附子甘…

麻黄附子甘草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―)仲景

麻黄二两,去节 附子一枚,炮去皮破八片 炙甘草

(二)洄溪

麻黄八分 附子钱半,炮 甘草八分

二、定义

此少阴伤寒,微发热恶寒,致坎阳无蔽,不能鼓邪外出。为制缓中和阳,微发汗之轻剂也。

三、病状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三阴证,唯少阴与太阳为表里,而位最近,故犹有汗解之理。况二三日而无里证,则其邪未深入,此方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少轻,以其无里证也。

此条注重“微发汗,微发热,微恶寒”九字。

四、脉象

脉沉。

五、药解

麻黄开腠理,附子固元阳,故以甘草易细辛,微发其汗,甘以缓之,与辛以散之者,又少有间矣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此当少煮。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°

七、本汤与床黄附子细辛汤煮法辨

彼汤细辛微发少阴里邪,故久煮麻黄,欲其缓行同细辛祛邪出表。此汤甘章和中,合附子固其阳气,故麻黄煮一两沸,欲其迅速开泄,则附子助少阴之阳,而寒邪外出。若麻黄久煮,又有甘草缓之,其力不足以出邪矣。于是更可见用麻黄之法也。

八、本汤辨证用药之的据

证无发热,亦以麻黄取汗,病自外来,必达外始解也。用甘草者,附得甘而温及中焦,预防其吐利,麻黄得甘而缓其表邪,但微微作汗,然唯二三日无吐利、躁烦、呕渴里证者,乃可用此。温经散寒之方,若有吐利,麻黄非所宜矣。

九、本汤兼治

(一)肾脏咳

咳则肩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涎,此风邪伤肾也,故宜之。

(二)寒犯脑齿

宜急用之,缓则不救(薛己)。

十、本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急用药辨

麻黄附子细辛汤,反发热脉沉,本汤亦反发热脉沉。但彼证言始得之为急,此证言得之二三日为缓,病势稍缓,治法亦缓。

十一、本汤脉沉与四逆汤脉沉用药辨

彼太阳而脉反沉,便用四逆汤,急救其里,是里寒阴盛也。此少阴脉沉,而表反热,便于表剂中加附子,预固其阳,是表热阳衰也。夫以发热无汗,太阳之表,脉沉,但欲寐,少阴之里,设用麻黄开腠理,细辛散浮热,而无附子以固元阳,则太阳之微阳必外亡矣。唯附子与麻黄并用,则寒邪散而阳不亡,此里病及表,脉沉而当发汗者,与病在表,脉浮而当发汗者,实相径庭也。

专题:麻黄附子甘草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麻黄附子甘草汤
下一章:冉雪峰·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解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