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十枣汤

十枣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肥者,擘

(二)洄溪

芫花 甘遂 大戟各三钱 大枣十枚

二、定义

此表解里未和,水蓄于内,为制泄水排饮之温清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水停也。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。不恶寒为表解。以上诸症皆里不和,蓄水之病皆如此,不特伤寒为然也。

此证多面带灰色,舌带灰色。

四、药解

积水洋溢中外,非此下水峻剂不能应敌。甘、芫、大戟辛苦气寒,秉性最毒,一下而水患可平,君以大枣,预培脾土,不使邪气盛而无制,元气虚而不制也。

附:荛花与芫花之辨正

按:《神农本经》云,荛花味苦寒,主伤寒温疟,下十二经水,破积聚、大坚、癥瘕,荡涤肠中留癖、饮食、寒热邪气,利水道。仲景本方取用,正取此义。后人乃遂改芫花,何也?即曰:芫花,别录亦云消胸中痰水,五脏五水。然本经云味辛温,全与荛花不同,且亦并不云伤寒温疟等证也,权宜通用,殊非仲景立方本旨。仲景《伤寒论》以荛花治利者,取其行水也,水去则利止,用当酌斟,不可过使。

五、煮服法

上三味,各别捣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枣,取八合,去滓,内药末,强人服一钱匕,羸人服半钱。得快下利后,粥糜自养,平旦温服,若下少病不得除者,明日更服。

得快利后,粥糜自养,一以使谷气内充,一以使邪不复作。此仲景用毒攻毒去邪养正之法。

六、本汤治里未和之要紧处

昔杜兆曰:里未和者,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,故头痛干呕,短气汗出,是痰膈也,非十枣汤不治。但此汤不宜轻用,恐损人于倏忽,用者慎之。

按:痰与燥气壅于中焦,名为痰膈。理论甚精。

痰之本,水也、湿也。得气与火,则凝滞而为痰、为饮、为涎、为涕、为癖。故十枣汤逐水去湿,正所以治痰膈耳。

《辨舌指南》云:此汤治水蓄积胁内肿胀者。

七、本证发作有时与疟疾发作有时辨

水停胸胁,在油膜中,与疟邪客于募原间,募原,即三焦油膜。邪在膜中,正气过此,与之相争,则疟发作。此证水停膈膜间,卫气与争则发作,卫气已过则止,与疟疾发作有时,其理甚同。卫气争而得出,则

汗出,寒水之气,随太阳经脉,上攻于头则为头痛。故但用十枣汤攻其水,而诸证自解。此证与他证病状相似颇多,惟发作有时,仅与疟疾相类。辨病者不可不知。

八、本汤与小青龙汤真武汤治表里水咳辨

小青龙汤,治太阳表水也。真武汤,治少阴水气也。十枣汤,治太阳里水也。此水咳三证也。

九、本汤与小柴胡汤同现干呕胁痛主攻之治法

小柴胡汤证,邪在半表半里,外有寒热往来,内有干呕诸症,所以不可攻下,宜和解以散表里之邪。十枣汤证,外无寒热,其人汗出,此表已解也,但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者,即邪内蓄而有伏饮,是里未和也,与十枣汤以下热逐饮。

总之有表证而干呕胁痛,乃柴胡证。无表证而干呕胁痛者,即十枣汤证也。

十、本证硬满与但气痞辨

但气痞云者,止是寒热无形之气。硬满云者,则是有形之水邪留结于中拒隔而难通也。

十一、本汤头痛属饮证

本证所言头痛者,乃饮家有此症,不可以常法拘,仲景所以述此者,恐后学见其头痛,以为表不解不可用也。

十二、本汤专治痰隔

齐有堂曰:此汤祛逐里邪,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,《内经》谓洁净腑去陈莝之法。内里不和,痰与燥气壅于中焦,故头痛干呕,短气汗出,乃是痰隔。痰亦水湿病耳,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、为饮、为涎、为涕、为癖,非十枣汤、妙应丸一名控涎丹。不治。须知缓宜用丸,急宜用汤,在神而明之耳。

十三、本汤与小青龙汤同治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喘辨

小青龙,治未发散表邪,使水气自毛窍而出,乃《内经》所谓开鬼门法也。十枣汤,祛逐里邪,使水气自大便而泄,乃《内经》所谓洁净腑去陈莝法也。同一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喘,而用药所主不同如此。

十四、本汤兼治

三因方:以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为末,枣肉为丸,治水气喘急浮肿,盖善变通者也。

十五、本汤忌与

用本汤者,必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易言之,表未解者,不可与也。

十六、本汤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》原文

如上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1.脉沉而弦者,悬饮内痛,病悬饮者,十枣汤主之。

何谓悬饮?谓水在肝,胁下支满,嚏而痛也。

2.咳家,其脉弦,为有水,十枣汤主之。

二汤用药则同,但一则治表解里未和,一则治悬饮内痛则异矣。本证因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。彼证因水在肝,胁下支满,嚏而痛。又脉弦为有水,均主水气在肝,则又病因相同矣。

专题:十枣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十枣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