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黄连汤

黄连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,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,洗 大枣十二枚,擘

(二)洄溪

黄连八分 干姜钱半 桂枝八分 人参八分 半夏钱半,制

二、定义

此热邪中上焦,寒邪中下焦,上下相隔,阴阳失其升降。为制寒热并用,攻补兼施之温清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伤寒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

邪气,即寒也。胸中蓄热上形,寒邪从胃侵逆,是寒格于中,热不得降,故上炎作呕吐,胃阳不舒,故腹中痛。此病在焦腑,不见之表里际,而只见之上下际也。

四、脉象

脉紧细数。

五、药解

此证虽无寒热相形于外,实有寒热相搏于中,故以黄连泻胸中之热,干姜逐胃中之寒,桂枝散胃口之滞,甘草缓腹中之痛,半夏除呕,人参益虚,且以调平格热之气,以和其寒热。

上热者,泄之以苦,黄连之苦以降阳。下寒者,散之以辛,桂、姜、半夏之辛以升阴。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人参、大枣之甘以益胃(成无己)。

按:本汤以桂枝代柴胡,黄连代黄芩,干姜代生姜,喻嘉言所谓换小柴胡之和表里法,为上下法也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,日三夜二服。

附:药味制法

川黄连姜汁炒,干姜炮,人参人乳拌蒸,半夏姜汁制。

七、本汤之命名及意义

诸泻心之法,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,全属里证。此方以黄芩易桂枝,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,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,胃中邪气尚当外达,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,则意无不到矣(徐洄溪)。

八、本汤治作伤寒传里之下寒上热与湿家下后之下热上寒辨

湿家下后,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热,胃上有寒,是邪气入里,而为下热上寒也。此伤寒邪气传里,而为下寒上热也。

九、本汤兼治

《汉药神效》载:本汤治霍乱吐泻不止及心腹烦痛者,妙不可言。分两为:黄连、桂枝、干姜、大枣、甘草各四分五厘,人参半分,半夏九分。药七味,用水七合煎至六勺。

十、桂枝人参汤证之外热内寒与黄连证汤之上热下寒均用人参辨

表里相混难分莫过于桂枝人参汤证,里证寒热难分莫过于黄连汤证。而皆用人参,则以中气不能自立故也。夫中气者,脾气也。五味入胃,俱赖脾气为之宣布,温凉寒热,各驯其性,酸苦辛咸,各得其师,今者寒自为朋,热自结队,如桂枝人参汤证之外热内寒,黄连汤证之上热下寒,各据一所而不相合,若非干姜、甘草之振作中阳,即继人参之冲和煦育,何以使之相合耶。夫始不相合,终必相离,虽有桂枝之祛寒,黄连之泄热,不得其枢,以应环中,仍必寒与热相攻,正与邪俱尽,溃败决裂,不死不已矣。

十一、黄连汤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辨

成无己曰:阴不得升,独治于下,为腹中痛。阳不得降,独治于上,为胸中热,欲呕吐。夫阴之升,其体由肾,其用由肝,阳之降,其源由肺,其责由心。然脾胃为升降之枢,脾提肾肝之气以升,胃泄心肺之气而降。故治阴之不升,必兼治脾,治阳之不降,必兼治胃,是于黄连汤又可参黄连为心胃之剂。呕吐为胃病,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,盖上升皆火之变,见人身之火,惟欲其降升则为病,即所谓诸呕吐酸,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者也。就此而观,可悟黄连一味为在此汤中为温剂中寒药矣。

季云按:讲述阳降阴升之理,至为透辟。

专题:黄连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黄连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