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甘草干姜汤

甘草干姜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甘草四两,炙 干姜二两,炮

(二)洄溪

甘草二两,炙 干姜五钱,炮

二、定义

此因误服桂枝汤,汗多亡阳,变证蜂起。为制热因热用之法,以法阳明半里证之回阳之温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伤寒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以上均似桂枝证。脚挛急,里证之象。只此一症,非桂枝证矣。凡病必于独异处着眼。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有阳越之象。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

心烦是邪中于膺,心脉络小肠,心烦则小肠亦热,故小便数,微恶寒,两脚挛急,知恶寒必自罢,趺脉因热甚而血虚筋急,故脚挛也。此病在半表半里,服栀豉汤而可愈,反用桂枝攻表,汗多所以亡阳,胃脘之阳,不至于四肢,故厥。虚阳不归其部,故咽中干,呕吐逆而烦躁也。势不得不用热因热用之法,救桂枝之误以回阳。

四、脉象

脉浮。

但浮之脉,在太阳必无汗,在阳明必盗汗出,则伤寒之脉浮而自汗出者,是阳明之热淫于内,而非太阳之浮为在表矣。

五、药解

成无己曰:辛甘发散为阳,故用甘草、干姜相合,以复阳气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七、本汤用治回阳之要点

仲景回阳,每用附子,此用干姜、甘草者,正以见阳明之治法。夫太阳、少阴所谓亡阳者,先天之元阳也,故必用附子之下行者回之,从阴引阳也。阳明所谓亡阳者,后天胃脘之阳也,取甘草、干姜以回之,从乎中也。盖桂枝之性辛散,走而不守,即佐以芍药,尚能亡阳,干姜之味苦辛,守而不走,故君以甘草,便能回阳。

八、本汤与《金匮》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》原文

如上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渴,必遗尿,小便数。所以然者,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。此为肺中冷,必眩,多涎唾,甘草干姜汤以温之。若服汤已,渴者属消渴。见肺痿篇。

九、本汤兼治

(一)干咳无痰

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。夫肺为金,生水之源也。元阴不足,由于肺燥不能生水,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,而邪火生,火旺克金,故肺燥,肺气燥,斯干咳作矣。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。方用甘草干姜汤,合当归补血汤,加五味子治之。盖此汤乃辛甘化阳之方,亦苦甘化阴之方也。干姜辛温,辛与甘合,则从阳化,干姜炮黑,其味即苦,苦与甘合,则从阴化矣。今病人既见干咳无痰,肺气之燥明矣。即以化阴之法,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,俾肺热解而肺气清肃,令行而干咳自不作矣。

(二)妊娠白痢

张石顽尝用甘草干姜汤加厚朴、茯苓、木香,治孕妇白痢。

(三)大吐身热

经曰:吐则亡阳,吐属太阴,大吐之人,多缘中宫或寒或热,或食阻滞,若既吐已,而见周身大热,并无三阳表证。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,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,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。予于此症,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,十治十效。

(四)吐血

(五)中寒

上二症,取辛甘以化阳。阳,气也。气能统血,阳能胜寒,阳能温中也。

(六)拘急

(七)筋挛

(八)肺痿

(九)肠燥

以上四症,盖取苦甘以化阴。阴,血也。血能胜热,血能润燥,血能养筋也。上列各症见《医理真传》。

十、本汤与芍药甘草汤、承气汤先后治法之问答

问曰:证象阳旦,《活人书》云:桂枝汤加黄芩曰阳旦。成无己曰:即桂枝汤别名。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,师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,后如师言,何以知之?

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则为风,大则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证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桂枝加附子汤。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厥逆两胫拘急,即亡阳之兆。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阳越在上。谵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。通纳阳气。夜半阳气还,两足当热,胫尚微拘急,与芍药甘草汤,阳复而阴又虚,以此养阴气。尔乃胫伸,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,以涤阳明所结之余邪。故知病可愈。

徐洄溪云:病证象桂枝句以下,历数叙治效,以明用药之次第当如此。盖病症既多,断无一方能治之理。必先分症而施方,而其先后之序,又不可乱,其方有前后截然相反者,亦不得错杂为嫌,随机应变,神妙无方,而又规矩不乱,故天下无不可愈之疾。

十一、本证之着眼处

柯韵伯曰:此非桂枝证,而形似桂枝证,珷玦类玉,大宜着眼。

十二、本汤与芍药甘草汤均治阳明半表半里证之区别

甘草干姜汤,得理中之半,取其守中,不须补中。芍药甘草汤,减桂枝之半,用其和里,不须攻表。是仲景加减法之隐而不置者。

专题:甘草干姜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甘草干姜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