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茵陈蒿汤

茵陈蒿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,擘 大黄二两 去皮

(二)洄溪

茵陈蒿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

二、定义

此为热郁气分。为制苦寒通泄,使病从小便而出之方,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。

三、病状

(一)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汤主之。

但头汗,身无汗,剂颈而还者,此热不得外达也。小便不利者,此热不得外泄也。渴饮水浆者,此热之蓄于内者方炽,而湿之利于外者无已。湿与热合,瘀郁不解,必蒸发为黄矣。(尤在泾)

按:热如随汗而外越,则邪不能蓄而散,即不能发黄也。

成无己曰:头汗之症,悉属阳明而为里热也。盖邪传诸阳,津液上凑,则汗见于头,故热蒸于阳,但头汗出。

腹满,小便不利,湿在下也。渴者,热在上也。乃湿热之的象,虽未见黄,亦可用也。

附: 《伤寒指掌》之头汗出辨

1.发黄,头汗出者,热不得外越而上泄也。

2.背强恶寒,头汗出者,寒湿客搏于经络也。

3.下血谵语,头汗出者,邪客胸中,热气蒸于上也。

4.水结胸,头汗出者,水气停蓄,不得外行也。

5.往来寒热,头汗出者,火邪熏灼上炎也。

6.关格证不得尿,头无汗者生,有汗者死。

7.温病误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不利者死。

8.阳明热不得越,上蒸于首而头汗出者,不恶寒而恶热。

9.寒湿客搏于经而头汗者,必恶风恶寒。

(二)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阳明瘀热。茵陈汤主之。

柯韵伯云:伤寒七八日不解,阳气重也。黄色鲜明者,汗在肌肉而不达也。小便不利,内无津液也。腹微满,胃家实也。调和二便,此茵陈之职。

尤在泾曰:此则热结在里之证也,身黄如橘子色者,色黄而明,为热黄也。若阴黄,则色黄而晦矣。热结在里,则小便不利,腹满,故宜茵陈蒿汤,下热通瘀为主也。

四、脉象

脉沉数。

沉为在里,数为在腑。

五、药解

腹满之治在大黄,内热之治在栀子,茵陈能治此证者,以其新叶因陈干而生,清芬可以解郁热,苦寒可以泄停湿也。盖枝干本能降热利水,复加以叶之如丝如缕,挺然于暑蒸湿遏之时,先草木而生,后草木而凋,不必发散,而清香扬溢,气畅不敛,则新感者,遂不得不解,自汗出而止于头也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陈,减六升,内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(一)先煮秘法

徐洄溪曰:先煮茵陈,则大黄从小便出,此秘法也。

(二)服后现象

小便当利,尿如皂角汁状,色正赤黄,宿腹减,病从小便去也。

七、验舌参证宜本汤

(一)舌苔白尖中兼灰,宜本汤加淡豆豉、紫背浮萍

此太阳经湿热并于阳明也。故内现舌根黄腻,外现面黄目黄小便黄等证。

(二)舌黄现隔瓣形及黄大胀满舌者

《石室秘录》云:凡舌见黄苔,而隔一瓣,一瓣者,乃邪湿已入大肠,黄大胀满舌,乃阳明湿热,上乘心位也。致令人眼黄身黄,身热便闭,口渴烦躁,均宜本汤。

八、本汤发黄治法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、栀子柏皮汤发黄治法辨

肌肉是太阳之里,当汗而发之,故麻黄连轺赤豆汤为凉散法。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间,当以寒胜之,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。肠胃是阳明之里,当泻之于内,故立本方是逐秽法。故发黄虽同,而有太阳、阳明表里间之辨,凉散、清火、逐秽之别。

九、本方渴饮与五苓散、白虎加参、猪苓三方渴饮辨

本太阳转属,微发汗以散水气,五苓散是也。大烦燥渴,小便自利,清火而生津,白虎加人参汤是也。脉浮发热,小便不利,滋阴而利水,猪苓汤是也。小便不利,发黄腹满,令黄从小便出,而兼泄满,本方是也。病情不同,故治法亦异矣。

十、本证小便不利不用二苓之理由

茯苓、猪苓为化气之品,故仲景治小便不利,必用二物以化气。此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也?本论: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与猪苓汤,以汗多胃中燥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斯知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,则汗不出而渴者,津液先虚,更不可用也明矣。

十一、本汤发黄与理中茯苓、茵陈附子干姜汤辨

本方发黄者,阳黄也,色黄而明,故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,所谓湿热瘀内发黄也,本方主之。彼汤发黄者,阴黄也,色黄而晦,故现身自汗,小便利,大便了而未了,所谓寒湿不解发黄也,理中加茯苓或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。合言之,热甚者黄而明,湿胜者黄而晦,究之发黄之为病,无论阳黄、阴黄,皆不外乎茵陈,而阳黄宜大黄、山栀,阴黄宜附子、干姜,正不可误。

附:茵陈附姜汤

附子、干姜、半夏、豆蔻、白术、陈皮、泽泻、枳实、茵陈蒿。

十二、本汤与《金匮》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》原文

如上所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谷疸之病,寒热不食,食即头眩,心胸不安,久久发黄,为谷疸,茵陈蒿汤主之。

按:此方分两、发黄皆同,但病证则异耳。

十三、本证湿热利小便与燥热利大便辨

燥热乃肠胃之热,当从大便而出。湿热发黄,乃阳明中见太阴之湿,当从小便而出。故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,相辅而成,黄则如橘色之明亮。

专题:茵陈蒿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茵陈蒿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