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桂枝汤

桂枝汤

汪昂
汪昂

治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发热头痛,自汗,恶风恶寒,鼻鸣干呕。关前为阳,卫亦阳,阳以候卫。关后为阴,营亦阴,阴以候营。阳脉浮者,卫中风也。阴脉弱者,营气弱也。伤于风者,头先受之,故头痛。经曰:阳浮者,热自发。阴弱者,汗自出。风并于卫,营弱卫强,故发热自汗也。卫虚则恶风,营虚则恶寒,自汗则皮腠疏,故恶风复恶寒也。恶寒虽属表,亦有虚实之分,无汗恶寒为表实,宜发汗。汗出恶寒为表虚,宜解肌。鼻鸣干呕者,风壅气逆,故鼻有音而作呕也。喻嘉言曰:风寒并举,义重恶风,恶风未有不恶寒者,所以伤寒亦互云恶风,后人谓伤寒恶寒,伤风恶风,误矣!及阳明病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。脉迟汗多属阳明证,以微恶寒尚兼太阳,仍当从外解肌,断其入胃腑之路。

桂枝 芍药 生姜(三两) 甘草(二两,炙) 大枣(十二枚)热服。

须臾啜稀热粥,以助药力。温覆取微似汗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汗出病差,停后服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。

此足太阳药也。仲景以发汗为重,解肌为轻,中风不可大汗,汗过则反动营血,虽有表邪,只可解肌,故以桂枝汤少和之也。经曰:风淫所胜,平以辛凉,佐以苦甘,以甘缓之,以酸收之。桂枝辛甘发散为阳,臣以芍药之酸收,佐以甘草之甘平,不令走泄阴气也。姜辛温能散。 散寒止呕。 枣甘温能和,此不专于发散,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。麻黄汤专于发散,故不用姜枣,而津液得通矣。

庞安时曰:若无汗,小便数,或手足逆,身冷,不恶寒,反恶热者,慎不可用。又自汗,小便数者,不可服。自汗为阳虚,小便数为下焦虚寒,初病表里俱虚,病不在表,服此重汗,竭其津液,是虚虚也。经曰:脉浮紧,发热,汗不出者,不可与。脉紧为伤寒,与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矣。伤寒例曰: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。承气入胃,阴盛则亡。周扬俊曰:风既伤卫,则卫气疏,不能内护于营。而汗自出矣。汗者血之液也,苟非用血药,以桂枝和营散邪,以芍药护营固里,则不但外邪不出,且入而为里患矣。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,邪出则卫自密,更不必用固表之药,而汗自止矣。仲景曰: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营气和,营气和者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,以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营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王好古曰:或问桂枝止烦出汗,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,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,汗多者桂枝甘草汤,此又能闭汗也。二义相通否乎?曰:仲景云,太阳病发热汗出者,此为营弱卫强,阴虚阳必凑之,故用桂枝发其汗,此乃调其营气,则卫气自和,风邪无所容,遂自汗而解,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。汗多用桂枝者,以之调和营卫,则邪从汗出,而汗自止,非桂枝能闭汗孔也。李东垣曰:仲景治表虚制此汤,用桂枝为君,桂枝辛热发散,体轻助阳,芍药甘草佐之。若腹中急痛,乃制小建中汤,以芍药为君,芍药酸寒主收补中,桂枝甘草佐之。一治表虚,一治里虚。又曰:以桂枝易肉桂。治感寒腹痛之神药。如中热腹痛,去桂加黄芩。许叔微曰:仲景一百一十三方,桂枝独冠其首,今人全不用,何也?昂按:仲景治伤寒,用麻黄、桂枝,而全不用羌活、防风,是古人亦有所未备也。故洁古制羌活汤、黄耆汤、川芎汤,海藏制神术散、白术汤,皆用羌活、防风以代之。黄耆汤、川芎汤附补门。神术散、白术汤见后。

本方加白术、川芎、羌活、防风、饴糖,名疏邪实表汤, 节庵。 治同。 陶氏制此,以白术为君,以代桂枝汤。喻嘉言曰:坐令外感内伤,混同论治矣。昂按:节庵之君白术,亦仿洁古之黄耆汤,海藏之白术汤而来。又按:节庵所著《伤寒六书》尽易仲景原方,参合后贤治法,以代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等剂,在后人诚为便用,故世之嗜节庵者胜于仲景,以节庵为捷径,以仲景为畏途,节庵之书行,而仲景之书晦,如节庵者,可谓洁古海藏辈之功臣,而在长沙实为操莽也。本集采节庵方论颇多,然不能无遗议者,以节庵之功罪,不妨互见于世也。

本方去芍药、生姜,名桂枝甘草汤(仲景)∶治发汗过多,叉手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(汗多则亡阳而耗血,故心虚悸而叉手自冒也。桂枝益气固表,甘草补中助阳。)

本方加附子,名桂枝加附子汤(仲景)。 治太阳病发汗,遂漏不止,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。 (汗多亡阳,无以卫外,故恶风。汗多则便自少,兼膀胱无阳,不能化气,故便难。汗多则无液以养筋,兼有风入而增其劲,故四肢微急。与桂枝汤以和营卫,加附子以助元阳)。

本方去芍药,加附子,名桂枝附子汤(仲景)。 治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身体痛烦,不能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。 八九日再经之时,邪多在里。而复身体痛烦者,风湿相搏也。烦,风也。痛,湿也。不呕不渴,里无邪也,故知风湿相搏。脉浮风也。涩湿也,浮而涩,知寒湿但在经。与桂枝汤以解表风。加附子以散寒湿。

本方加芍药、生姜各一两、人参三两,名桂枝新加汤(仲景)。 治伤寒汗后身痛,脉来沉迟。 沉迟,汗后血虚也,正气虚矣,外邪岂能出乎,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,加芍药人参敛阴以益营血。

本方减甘草一半,加芍药一倍,名桂枝加芍药汤(仲景)。 治太阳误下腹痛,属太阴证。表证未罢而误下,表邪乘虚而入里,当作结胸,则仍属太阳经,今不胸满而腹满,是邪已入太阴经。然但腹满时痛,尚非大实之痛,故但用桂枝以安太阳,倍芍药以和太阴。

本方加大黄,名桂枝加大黄汤(仲景):治表证误下,大实痛者别见表里门。

本方去桂加茯苓、白术,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, 仲景。 治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发无汗,心满微痛,小便不利。 表证未退,复增满痛便秘,邪已内陷,故去桂枝表药不用,而用芍药甘草以除痛,生姜以散满祛寒,白术茯苓以生津导水,合姜枣以和胃,安内即所以攘外也。

本方加厚朴、杏仁,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(仲景)。 治太阳病下之微喘,表未解也。(桂枝汤以解表,杏朴以下逆气)。

本方去芍药、生姜,加茯苓,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,甘澜水煎(仲景)。 治汗后脐下悸,欲作奔豚。 (汗后脐下悸者,心虚而肾气发动也。肾积名奔豚。肾气逆欲上凌心,故用茯苓伐肾邪,桂枝治奔豚,甘草大枣助脾而平肾,益土以制水。甘澜水者,用瓢扬万遍,水性咸而重,扬之则甘而轻,取其不助肾气也。 )

本方合麻黄汤,名桂麻各半汤(仲景)∶治太阳证如疟状,热 多寒少寒多为病进,热多为病退,阳胜阴也。

本方二分,合麻黄汤一分,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(仲景)∶治太阳病已大汗,形如疟,日再发(再发者为轻)。

本方二分,合越婢一分,名桂枝二越婢一汤(仲景)∶治太阳病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(喻 嘉言曰∶此风多寒少之证。无阳二字,仲景言之不一,后人置为阙疑,不知乃亡津液之通称也,故以发汗为戒。然非汗,风寒终不解,故服桂枝之二以治风,越婢之一以治寒,方为合法。方中行曰∶此即桂枝麻黄之合剂,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耳)。

本方倍芍药,加饴糖,名小建中汤(仲景)。 再加黄耆,名黄耆建中汤(《金匮》)。并见寒门。

除饴糖,名桂枝加黄耆汤(《金匮》)。

昂按:小建中以饴糖为君,除饴糖即不名建中矣。今人用建中者,绝不用饴糖,何欤。 治黄汗发热,两胫自冷,身痛身重,腰上有汗,腰下无汗,小便不利。 此阳通而阴不通,上下痞隔,故用黄耆以固阳,桂枝以通阴,阴阳通、营卫和,则正汗出,小便利,而诸证悉退矣。

小建中加当归,名当归建中汤(《千金》)。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痛,引腰背,小腹拘急。 寒伤血分。 若崩伤不止,加地黄、阿胶。

本方除甘草,加黄耆三两,名桂枝五物汤(《金匮》)。 治血痹。 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。

本方加栝蒌根,名栝蒌桂枝汤, 金匮。 治太阳证备,身强几几,脉反沉迟,此为痉。 (庞安时曰:栝楼根不主项强几几,其意以肺热,不令移于肾也,加于桂枝汤中则可,以彻热荣筋调和营卫矣。几字无钩,音殊,羽短难飞之状。)

本方加龙骨、牡蛎,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(《金匮》)。 治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。

桂枝生姜之辛以润之,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之,芍药之酸以收之,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。

本方加葛根、麻黄,名葛根汤。见后。

专题:桂枝汤
来源:《医方集解》
上一章:桂枝汤
下一章:冉雪峰·桂枝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