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桂枝汤

桂枝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桂枝三两,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,炙 生姜三两,切 大枣十二枚,擘

(二)洄溪

桂枝钱半 芍药钱半,酒炒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

二、定义

此因伤寒或中风,而又脉弱自汗。为制滋阴和阳,调和营卫,解肌达表之温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(一)太阳中风,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
太阳中风者,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。

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者,谓肌腠疏缓,卫气不谐。虽无寒而若不能禁,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。翕,越也、动也、盛也。鼻鸣,嘘也。干呕,风邪干胃也。但就鼻鸣、干呕而论,似属阳明、少阳兼证。益从阳明、少阳施治,不知脏腑相通,原不必处处皆治。良以病从阳明而来,主以桂枝汤则太阳之外邪去,而他病自愈也。余皆准此。

(二)太阳病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者。

此桂枝汤总证。

(三)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。方用前法。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之。

此误下之症,误下而仍上冲,则邪气犹在阳分,故仍用桂枝发表。若不上冲,则其邪已下陷,变病不一,当随症施治。论中误治诸法,详观自明。

(四)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。

此非误治。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,则药力不能流通,故刺以解其结。盖邪风太甚,不仅在卫而在经,须刺之以泄经气。

风府一穴,在顶上入发际一寸,大筋内宛宛中,督脉阳维之会也。刺入四分,留三呼。风池一穴,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,足少阳阳维之会。针入三分,留三呼。

(五)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营弱卫强,故使汗出,欲救风邪者,宜桂枝汤。

提出“风邪”二字,见桂枝为祛风要药。

(六)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。荣气和者,言荣气不病,非调和之和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荣卫和者愈,宜桂枝汤。

自汗与发汗迥别。自汗乃荣卫相离,发汗使荣卫相合。自汗伤正,发汗祛邪。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,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。或问:伤风自汗与中暍自汗皆相似,伤寒无汗与冬温无汗皆相类,敢问如何不同?曰:伤风不渴,中暍即渴。伤寒脉浮紧,冬温脉不浮也(此条重在“常”字)。

(七)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,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未热之时。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

无他病太阳诸证不必备,而惟发热自汗,故亦用桂枝汤。

前条自汗,因发热有时,系表邪未清,故时自汗。此条自汗觉无热而常出,系表邪毫无,故常汗。易言之,常出者,无表邪也。时出者,有表邪也。是故上条之常出,指阳虚言。本条之自出,指表邪言(此条重在“发热”二字)。

脏无他病云者,谓内无他病,外有表邪也。何也?以其发热故也。

(八)伤寒,不大便六七日(宜下之候),头痛有热者,未可与承气汤。太阳证仍在,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。按:未可二字,从《金匮》增入,《伤寒论》失此二字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仍在表也。便赤为里有热。当须发汗。若头痛者,必衄。汗出而头痛未解,则血蕴热在经,而血动矣。宜桂枝汤。

(九)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。里证。身疼痛者,表证。当急救里。此误下之症,邪在外而引之入阴,故便清谷。阳气下脱可危,虽表证未除,而救里为急。《伤寒论》不可下篇云:误下寒多者,便清谷。热多者,便脓血。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里。清谷已止,疼痛未除,仍从表治。盖凡病当先表后里,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,而表证为缓也。表里分治,而秩序不乱。欲以一方治数症,必至两误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
(十)下利、腹胀满、里证。身疼痛者,表证。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,宜四逆汤。攻表,宜桂枝汤。

此节属厥阴证,未必由误治而得。然既见表证,亦宜兼治。

(十一)吐利止,而身痛不休者,当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汤小和之。

里证除而表证犹在,仍宜用桂枝法。轻其剂而加减之可也。

(十二)伤寒大下后,复发汗、再误。心下痞、邪入中焦。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当先解表。解表,乃可攻痞。解表,宜桂枝汤。攻痞,宜大黄黄连泻心汤。苦寒开降之法详见后。

或问:伤风汗自出,用桂枝汤以散其邪。伤寒无汗,用麻黄汤以发其汗。又言表证未解者,用桂枝汤。其理似乎相反?曰:伤风汗出,腠理既开。伤寒已汗后,腠理亦开。并用桂枝汤以解肌,可谓宜矣。

(十三)太阳病,外证未解者,不可下也,此禁下总诀。下之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主之。

言虽有当下之证,而外证未除,亦不可下,仍宜解外而后下也。

四、脉象

(一)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。阴弱者,汗自出。

寸阳浮,则主卫阳外越,故热自发。尺阴弱,则营血受伤,营为卫之守,营不守卫,故卫气外泄而自汗。故本汤认证,以自汗为主。

桂枝证之脉,有阳浮阴弱者。阳谓寸脉,阴谓尺脉。言病在上不在下也,不可以阴弱指为阴虚。故柯韵伯曰:如所云头痛发热,恶寒恶风,鼻鸣干呕等病,但见一症即是,不必悉具,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。

(二)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

病虽过期,而脉症属太阳,仍不离桂枝法。

(三)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。脉浮者不愈,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。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主之。

脉浮而下,此为误下。下后仍浮,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,仍在太阳,不得因已汗下,而不复用桂枝也。

(四)阳明病,脉迟、汗出多、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
阳明本自多汗,但不恶寒而恶热,今多汗而犹恶寒,则仍在太阳矣。虽阳明病,而治从太阳。

(五)伤寒发汗,解半日许,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

发汗未透,故烦。乃服药不及之故。

(六)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
太阴本无汗法,因其脉独浮,则邪仍在表,故亦用桂枝。从脉不从症也。

(七)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有时复热。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日晡发热,则为阳明之潮热,而非疟矣。脉实者,宜下之。脉虚浮者,宜发汗。一症而治法迥别,全以脉为凭。此亦从脉而不从症之法。下之,与大承气汤。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五、药解

本方用桂枝发汗,即用芍药止汗。生姜之辛,佐桂枝以解肌。大枣之甘,佐芍药以利里。甘草甘平,安内攘外。用以调和气血者,即以调和表里,且以调和诸药矣。

本汤姜、枣为主要之品。成无己注云:以甘缓之,以辛散之,故辛散为开卷第一方也。盖姜、枣具安内攘外之功,故桂枝汤重之。即单用二物,亦为正治。

桂枝,能活动脉之血者也。芍药,能活静脉之血者也。动脉为阳,故曰桂枝为阳药。静脉为阴,故曰芍药为阴药。动脉之血,由心以达周身血管,其地位由小而大,桂枝辅之,故曰桂枝发散为阳。静脉之血,由毛细血管以归于心,其地位由大而小,故曰芍药收敛为阴。一散一收,互为起讫,如环无端,依道运行。

本汤芍药宜用赤芍药之治验

马亨道庚戌春,病发热、头疼、鼻鸣、恶心、自汗、恶风,宛然桂枝证也。时贼马破仪真三日,市无芍药,自诣圃园采芍药以利剂。一医曰:此赤芍药耳,安可用也?许叔微曰:此正当用,再啜而微汗解。

论曰:仲景桂枝加减法,十有九证但云芍药。《圣惠方》皆称赤芍药,《孙尚药方》皆曰白芍药。《圣惠方》,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。孙兆为国朝医师,不应如此背戾?然赤者利,白者补,予常以此难名医,皆愕然失措。按《神农本草》称:芍药主邪气、腹痛、利小便、通顺血脉、利膀胱、大小肠、时行寒热,则全是赤芍药也。又桂枝第九证云:微寒者,去赤芍药,盖惧芍药之寒也。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:白芍药,谓其两胫拘急,血寒也。故用白芍药以补,非此症也。《素问》云:涩者,阳气有余也。阳气有余,为身热无汗。阴气有余,为多汗身寒。伤寒脉涩,身无汗,盖邪中阴气,故阳有余,非麻黄不能发散。中风脉滑,多汗、身寒,盖邪中阳气,故阴有余,非赤芍药不能劫其阴邪。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(参《百证歌》)。

本汤桂枝非肉桂之治验

里间张太医家,一妇病伤寒,发热、恶风、自汗、脉浮而弱。许叔微曰:当服桂枝。彼云:家有自合者,许令三啜之,而病不除。询其药用肉桂耳。许曰:肉桂与桂枝不同。许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。论曰:仲景论用桂枝者,盖取桂枝轻薄者耳,非肉桂之肉厚也。盖肉桂厚实,治五脏用之,取其镇重。桂枝清轻,治伤寒用之,取其发散。今人一例,是以无功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五味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(凡云一升者准今六勺七抄)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试分释如下:

(一)咀与剉如麻豆之考据及意义

仲景云:剉如麻豆大与咀同义。夫咀者,古之制也。古无铁刃,以口咬细令如麻豆大,为粗药煎之,使药水清饮于腹中,易升易散,此所谓咀也。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,此咀之易成者。若一概为细末,则不分清浊矣。经曰:清阳发腠理,浊阴归五脏,果何谓耶?又曰: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六腑是也。咀之法,取汁清易循经络,故古人制咀剉如麻豆大,煮清汁饮之,名曰汤。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。

释音咀。上音父。下才与切。嚼也。剉如麻颗也。

(二)啜薄粥之解释

桂枝本不能发汗,故须助以热粥。《内经》云:谷入于胃,以传于肺,肺主皮毛,汗所从出。啜粥,充胃气以达于肺也。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,亦可见复方之妙用。

徐洄溪云:仲景用桂枝等药,犹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,而消耗于内,不能滋润和泽,托邪于外。于是啜薄粥以助胃气,以益津液,此服桂枝汤之良法。凡发汗之方,皆可类推。汗之必资于津液者如此。

释音:啜。昌悦切。饮水也。

七、服后现象

(一)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微似有汗者,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,此解肌之法也。若如水流漓,则动荣气,卫邪仍在。

徐洄溪云:总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,亦不宜太暖,无事不可令出汗,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。服本汤已,温覆令微似汗,不可如水淋漓,此其法也。

(二)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。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。又不汗,后服小促,其间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

桂枝汤全料,谓之一剂。三分之一,谓之一服。古一两,今二钱零。则一剂之药,除姜、枣仅一两六钱零,一服不过五钱零矣。治伤寒大症,分两不过如此。

释音:。音蛰。谓使周身然似乎有汗者,无非欲其皮间毛窍暂开而邪散也。

八、食禁

凡服桂枝汤后,禁生冷、黏滑、肉、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
九、禁用

(一)桂枝汤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,不可与也。当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
桂枝本为解肌,而不可用以发汗,解肌者,解散肌表之邪,与麻黄之发汗不同。故惟中风发热,脉浮缓,自汗出者为宜。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,汗不出,则是太阳麻黄汤证。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,甚则斑黄狂乱,无所不至矣。此桂枝汤之大禁也。故曰不可与也,勿令误也。仲景叮咛之意至矣。

(二)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。得汤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酒客内热,喜辛而恶甘。桂枝汤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。

(三)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
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,如酒客之类也。既亡津液,又为热所搏,其后必吐脓血。吐脓血,谓之肺痈。

(四)温病。

桂枝汤主温里,为温邪里热之大忌。故叔和谓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。

考《医林改错》云:发热有汗之证,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。杨素园大不以为然,谓常治风伤卫证,半剂辄愈。王孟英谓改错所云者,乃温热证也。若风寒伤卫,岂可不尊圣法。余亦谓然。

用桂枝汤证之要诀

凡桂枝汤证,病者常自汗出,小便不数,手足温和。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,覆之则温。浑身热、微烦而又憎寒,始可行之。若病者身无汗,小便数,或手足逆冷,不恶寒,反恶热,或饮酒后,慎行桂枝汤也。

十、本汤治风寒与白虎加人参汤治风热辨

长沙桂枝证,风寒病也。然往往昔人知有风寒,而不知有风热。《伤寒论》又云:服桂枝汤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,岂非以风寒药治风热病之变证哉?汉代且然,况后人乎!风热,即风温也。四时皆有,冬春为甚。

十一、本汤发汗当注意

本汤为表虚风寒,直中肌腠者设。故其方有芍药、大枣。其法有啜稀粥。使汗出而解,不可令如水淋漓,此当注意也。

十二、服本汤汗出与服柴胡汤汗出现状不同

服桂枝汤,必当先烦,乃汗出而解。服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此烦此振,亦战汗也。

十三、本汤治阴维、阳维之创论

二十九难曰:阳维为病苦寒热,阴维为病苦心痛。越人但有是说,而无治法。后人以桂枝汤为治,可谓中肯。盖阳维,维于阳,属于卫也,故为寒热。阴维,维于阴,属于营也,故为心痛。桂枝汤有和营卫调阴阳之力,适合比例以治也。

十四、本汤加胶饴之功用

桂枝汤主散表邪,建中汤主立中气,本汤加饴糖一升名小建中汤。表里补泻之功用,即因之各异矣。

十五、本汤出入加减之心法

仲圣以一桂枝汤加龙骨、牡蛎,即治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之证。加胶饴为建中,即治里急梦遗。加胶饴、黄芪,更治虚劳诸不足之证。出入加减,无投不利。何后人一见桂枝,即指为伤寒之剂而不敢用也。若知仲景治虚劳之义,则得其心法矣。盖桂枝汤,辛甘而温之品也。若啜稀粥,温覆取汗,则发荣卫以逐外邪。即经曰:辛甘发散为阳,是以辛为主也。若加龙、牡、胶、芪则补固中外,以治虚劳。即经曰:劳者温之,甘药调之,是以甘温为主也。谁谓仲景但能治外感,而不能治内伤哉!

十六、本汤四时加减之要诀

按:《活人书》云,桂枝汤自西北人四时行之,无不应验。江淮间,惟冬及春可行之。春末及夏至以前,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,谓之阳旦汤。夏至后,可加知母一两,石膏一两,或加升麻一分。若病素虚寒者,不必加减。

十七、本汤兼治

按:桂枝汤乃调和阴阳,彻上彻下,能内能外之方。非仅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。想仲景立法之日,当是邪在太阳卫分时说法,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。今人不明原意,死守成法,不敢变通,由其不识变化之机也。

予临证时多用此方,应手辄效。因思仲景之方,原不仅治一伤风证,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,皆可用之。兹将经验病状,列举备采:

(一)胸腹痛,背亦彻痛者

太阳之气,由下而上至胸腹,寒邪逆于太阳,则气机不畅,致胸腹痛,背亦彻痛。太阳行身之背,因腹中之气不畅,背亦受之。故桂枝汤可治之愈。

(二)通身寒冷

寒为太阳之本气,今见通体恶寒,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。桂枝汤能扶太阳之气,故可治之愈。

(三)小儿角弓反张,手足抽掣

太阳行身之背,因风中于背之太阳,经气不舒、卒闭,故见角弓反张。桂枝汤力能宣太阳之风邪,故可治之愈。

(四)脑后生疮

脑后者,太阳经脉之所注也。风寒之邪,逆于脑后,抑郁成疮。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,故可治之愈(太阳行身之背,所有背上诸疮,以及一搭中搭之类,皆可用也)。

(五)周身皮肤作痒,时而恶风

周身毛窍,乃太阳寒水化气出路。风寒之邪,外干而不得入,逆于皮肤,抑郁生热,故周身作痒。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,故可治之愈。

(六)足跟痛,痛彻腰股

足跟与腰背,皆太阳经循行之道。因寒邪内闭,故见以上病形。桂枝汤能输太阳之气,故可治之愈。

(七)小儿腮肿发热恶风

两腮近耳下,乃少阳、阳明地位,似不可与桂枝汤。今用此方可治之愈者,因其发热恶风,知太阳之邪逆于此也。

(八)小儿发热痘出

盖痘本胎毒,欲出于外,必得太阳真气鼓动,方能引痘外出。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,气伸而毒尽越于外,不遗于内,故兼能治痘也。

(九)妇人妊娠恶阻

妇人初妊,经气卒然不舒,营卫之气不畅,故见恶阻。桂枝汤能宣营卫,协和阴阳,故可治之愈。

(十)发热、恶风、下利,日数十次

风邪犯太阳,则表气不通。表气不通,则里气不顺。邪陷于下,故见下痢。桂枝汤宣风外出,表气顺则太阳之气升而不陷,故痢可愈。

(十一)寒霍乱后,身犹痛者

(十二)自汗盗汗,虚疟虚痢

柯韵伯曰:予常以此汤治自汗、盗汗、虚疟、虚痢,随手而愈。盖以芍药微苦、微寒,能益阴敛血,内和营气。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,以芍药能止汗也。

按:此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可用,至于加减变通,实多奇异,仲景已言之矣。

十八、本汤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论》原文

如上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1.治下利后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
2.治妇人得平脉,阴脉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无寒热,名妊娠。桂枝汤主之。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,设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。

专题:桂枝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熊寥笙·论桂枝汤的运用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