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六经摘要

厥阴篇

徐恕甫
徐恕甫

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藏,与少阳为表里者也。《内经》云:“厥阴之上,风气治之,所谓本也,本之下,中之见也,见之下,气之标也。”又曰:“厥阴不从标本,从乎中见,故其为病,阴阳相杂,寒热相混。”《伤寒论》曰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,利不止。”为厥阴本病之提纲。仲师立乌梅丸,酸苦寒之中,杂以温补,为厥阴之主方,正合厥阴之体用也。至于偏寒偏热,视其人之体质而变,若其人素禀阴盛,则从阴化为寒,为手足厥冷,脉微欲绝,为肤冷,为藏厥,为下利,为除中,为吐蛔诸寒证。大法以四逆汤,通脉四逆汤,吴茱萸汤为主,不可杂以苦寒之品,以掣其时也。若其人素禀阳旺,则邪从阳化为热,为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烦,为口烂,为咽痛,为喉痹喉痈,为下利脓血。诸热证大法,厥深热亦深,必用大小承气,厥微热亦微,必用四逆散;下利后重者,白头翁汤,非一于苦寒者,不能胜之也。论又云:厥阴与少阳相表里,少阳为表,厥阴为里,其病之进退,全在中见之化,得中见之化者,热多而厥少,为病向愈;不得中见之化者,为厥多热少,为病进。此厥阴篇之大略也。

专题:六经摘要
来源:《徐恕甫医集》
上一章:少阴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