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61.下之后…

伤寒论第61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《玉函》《脉 经》《千金翼》汗” 前有” 其” 字,“渴” 后有” 而” 字,“脉” 前有” 其” 字

成无己云:下之虚其里,汗之虚其表,既下又汗,则表里俱虚。阳王于昼,阳欲复,虚不胜邪,正邪交争,故昼日烦躁不得眠;夜阴为主,阳虚不能与之争,是夜则安静。不呕不渴者,里无热也;身无大热者,表无热也。又无表证,而脉沉微,知阳气大虚,阴寒气胜,与干姜附子汤,退阴复阳。

程应旄云:昼日烦躁不得眠,虚阳扰乱,外见假热也。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,阴气独治,内系真寒也。宜干姜附子汤,直从阴中回阳,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证狐疑也。

柯韵伯云:身无大热,表阳将去矣。幸此微热未除,烦躁不宁之际,独任干姜、生附,以急回其阳,此四逆之变剂也。

魏荔彤云:身无大热,非太阳发热,并非阳明大热也,洵是阳虚于内,露假乱真耳。按昼间虽烦躁,亦不呕不渴,更明呕亦有寒逆,而渴不容假。渴亦有阴逼阳浮,面赤口燥之渴,但与水不能饮,则真寒立见矣。

丹波元简云:按:无大热,又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、大陷胸汤、白虎加人参汤条,并谓身微热,无翕翕蒸蒸之势也。此条烦躁,与茯苓四逆汤、吴茱萸汤、大青龙汤方后,汗多亡阳遂虚,恶风烦躁不得眠者,同属亡阳,但不过有小异耳。按:楼氏《纲目》作“日夜烦躁,不得安眠,时安静”,不知何据。

铁樵按:此是阳虚而寒之证,不渴、脉沉微,是阴寒确据,无表证,即是汗自出之变词,昼日烦躁乃假象,故主干姜附子。此条与上一条皆是阴阳不和者,上条虽未出方,曰振寒,曰脉微细,曰表里俱虚,当干姜附子无疑。盖表虚必汗自出,里虚必振振形寒,两条连接说下,令人自明,与六一、六二条之阴阳和者,迥不侔矣。

干姜附子汤方

干姜一两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切八 片。成本“切”作“破”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

徐彬云:脉微无大热,是外无袭邪,而更烦躁,非阳虚发躁之渐乎?故以生附、干姜,急温其经。比四逆,不用甘草者,彼重在厥,故以甘草先调其中,而壮四肢之本,此重在阳虚上泛,寒极发躁,故用直捣之师,而无取扶中为治耳。柯氏曰:茯苓四逆,固阴以收阳,干姜附子,固阳以配阴,二方皆从四逆加减,而有救阳救阴之异。茯苓四逆,比四逆为缓,固里宜缓也;姜附者,阳中之阳也,用生附而去甘草,则势力更猛,比四逆为峻,回阳当急也。一去甘草,一加茯苓,而缓急自别,加减之妙,见用方之神乎!

卢祖常《续易简方》曰:干姜一两,附子一枚,生去皮脐。然附子纵重一两,去皮脐,已不等分,况有不重一两者乎?兼其方载干姜,既为主治之君,在附子之上,已知其不贵附子之等分也。又曰:仲景一百十三方,用附子者二十一。熟用者十有三,必佐麻黄、桂枝、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细辛辈;生用者八,姜附汤、四逆汤、白通汤、白通猪胆汤、通脉四逆汤、通脉四逆加猪胆汤、四逆人参汤、茯苓四逆汤是也。必方方皆用干姜为佐,未闻用熟附佐干姜也。

《千金翼》:姜附汤,主痰冷澼气方。于本方以生姜代干姜。

《和剂局方》:姜附汤,又治暴中风冷,久积痰水,心腹冷痛,霍乱转筋,一切虚寒,并皆治之。即本方

《卫生宝鉴》曰:身冷脉沉数,烦躁不饮水,此名阴盛格阳,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两治之。

《张氏医通》曰:腰痛属寒者,其腰如冰,其脉必紧,得热则减,得寒则增,本方加肉桂、杜仲。外用摩腰膏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6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