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71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71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【校勘】《脉经》:“后”字作“若”字;“干”字作“燥”字;没有“躁”字。《玉函经》:“欲得饮水”句,作“其人欲引水”。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:“少少与”三字,作“当稍”两字;“胃气”作“胃中”。成无己本、《玉函经》:“五苓散”上都有“与”字。

五苓散方。成无己本:泽泻“铢”字下有“半”字。成无己本、《玉函经》:“桂”字下无“枝”字。《金匮要略》、成无己本、《玉函经》:“捣为散”作“为末”二字,《千金翼方》作“各为散,更于臼中治之”,《外台秘要·天行病门》作“为散水服”,《千金要方》作“水服”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多饮暖水”无“暖”字。《外台秘要·温病门》“多饮暖水”后有“以助药势”四字。成无己本:没有“如法将息”四字。

【句释】“胃中干”,是烦躁口渴的形容词,并不是指胃脏的干燥,实际是唾腺和口腔黏膜的分泌缺乏。

“白饮”,即白米饮,见《医垒元戎》,即煮饭的米汤。“方寸匕”,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方寸匕者,作匕正方一寸,抄散取不落为度。”“匕”,是古人的食具之一,曲柄浅斗,状如今之羹匙,有饭匕、牲匕、疏匕、挑匕四种,形制都相同,只是大小长短因所用而异,量药一般用挑匕。“白饮和服”,陆渊雷云:“因水入则吐故也”,魏荔彤云:“五苓必为散,以白饮调服,方能多服暖水,而汗出始愈,设煎法而服,则内外迎拒,药且不下,故必服药如法,然后可效。”

【串解】汪琥云:“此条论当作两截看,太阳病发汗后云云,至胃气和则愈,此系胃中干,烦躁作渴,止须饮水以和胃气,非五苓散证也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,此系水热积于膀胱而渴,乃为五苓散证。”

大汗后损伤了津液,唾腺和口腔黏膜无所分泌,因而烦躁很厉害,口渴要喝水,这时只要慢慢地补充它的水分,水得补充,唾腺分泌的机能恢复了,这就叫作“胃气和”。

五苓散证就不这样简单了,肾脏泌尿机能障碍而小便不利,血液中水毒充积,胃肠便不再吸收水分入血,胃里亦发生蓄水,这样体液代谢障碍的结果,唾腺和口腔黏膜还是不分泌,所以还是口渴。因而知道了缺水或蓄水同样会引起口渴,缺水便补充水,蓄水的便要利水。脉浮发热,这是表证还存在的关系,陆渊雷云:“凡霍乱、肾脏炎、糖尿诸病,小便不利、口渴,而兼表证者(按:脉浮发热),皆五苓证也。”

【语译】因患太阳病要发汗解表,便出了多量的汗,以致唾腺分泌缺乏而干渴、烦躁,很想喝水,这时只要慢慢地给他水喝,使它唾腺的分泌机能逐渐得到恢复。假如渴而小便不利,微微发热,脉搏现浮象,这是肾脏机能发生障碍的五苓散证,便当处以五苓散方。

【释方】陆渊雷云:“此方以猪苓、泽泻、茯苓利小便,恢复肾脏机能,术以促吸收,排除胃肠之积水,桂枝以降冲逆,使服散不吐,兼解其表,故桂枝为一方之关键。”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71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7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