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73.伤寒汗…

伤寒论第73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此申上条“或渴而不烦,或烦而不渴”者,以别其治也。伤寒发汗后,脉浮数,汗出烦渴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今惟曰汗出者,省文也。渴而不烦,是饮盛于热,故亦以五苓散主之,利水以化津也。若不烦且不渴者,是里无热也,惟脉浮数汗出,小便不利,是营卫不和也,故主以茯苓甘草汤,和表以利水也。

丹波元简云:按:柯氏“汗出”下,补“心下悸”三字,其说难凭。盖因《厥阴篇》“伤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。不尔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”一条,而生此说耳。

铁樵按:张锡驹于五苓散条下注云“散者,四散之义”,不知有无所本,然颇嫌其望文生义。鄙意散者,不过药末之意。汤、丸、散各有所宜。大约用药取其水分少则用散。观于本条,其义益显。所谓“渴者,五苓散主之”,非谓渴当用五苓散,乃渴则引饮,饮多水聚,小便不利,然后用五苓。既水聚,用汤非宜,故用散。何以知小便不利而引饮聚水?因伤寒之例,即药可以知证。五苓散者,治汗出脉浮、微热消渴、小便不利之药也。云“五苓散主之”,即省却汗出、消渴、小便不利等语。其云“不渴者”,即各证皆同,惟不渴耳。不渴何以不主五苓?其唯一原因,即因不渴则不饮水,不致停饮,猪苓、泽泻,非必要矣。是“不渴”云者,乃不消渴之谓,不用猪、泽而加生姜。《金鉴》谓“不渴则里无热”,其说是也。

茯苓甘草汤方

茯苓二两。《玉函》作“三两”桂枝二两,去皮甘草一两,炙生姜三两,切

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有脉浮数汗出之表,故主以桂枝。去大枣、芍药者,因有小便不利之里,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。五苓去术、泽、猪苓者,因不渴不烦,里饮无多,惟小便一利可愈,恐过于燥渗伤阴也。

丹波元简云:《伤寒类方》曰:此方之义,从未有能诠释者。汗出之后而渴不止,与五苓,人所易知也。乃汗出之后,并无渴证,又未指明别有何证,忽无端而与茯苓甘草汤,此意何居?要知此处“汗出”二字,乃发汗后汗出不止也,汗出不止则亡阳,当即与以真武汤,其稍轻者,当与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,更轻者则与以此汤。何以知之?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。盖汗大泄,必引肾水上泛,非茯苓不能镇之。故真武则佐以附子回阳,此二方则以桂枝、甘草敛汗,而茯苓则皆以为主药。此方之义不了然乎?观《厥阴篇》心悸治法益明。

《虚实辨疑》曰:水停心下而悸者,茯苓甘草汤加芫花主之。《金匮要略》云:食少饮多,水停心下,甚则发悸。是以悸当治其饮也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7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