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…

栀子干姜汤方

唐宗海
唐宗海

栀子(十四枚,擘)  干姜(二两)

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温进一服。得吐者止后服。

张令韶曰:栀子导阳热以下行,干姜温中土以上达,上下交,烦热止矣。

凡用栀子汤,(若)病人旧微溏者,(为脾气虚寒之体,病则不能化热,必现出虚寒之证,)不可与服之。

此一节言栀子虽能止烦清热,然苦寒之性却与虚寒之体不宜,故结此叮咛。

男元犀按:(栀子下禀寒水之精,上结君火之实,既能起水阴之气而滋于上,复能导火热之气而行于下。故以上诸证,仲师用之为君,然惟生用之,真性尚存。今人相沿炒黑,则反为死灭无用之物矣。嘉庆戊辰,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患头项强痛,身疼,心下满,小便不利,服表药无汗,反烦,六脉洪数。初诊为太阳阳明合病。谛思良久曰:前病在无形之太阳,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也,但使有形之太阳,小便一利,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。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,一服遂瘥,惟夜间不寐。特告曰此名虚烦,因辛热遗害,若用枣仁、远志、茯神等药,反招集其所遗而为孽病,必复作矣,用栀子豉汤即愈。嘉庆己巳季春,曹扶谷明府患头痛项强恶寒等证,自差,次回垣,后更增出寒热往来,欲呕胸满等证。家严诊其脉,数中见小,按中虚不应指,骇谓之曰:阳证见阴脉,法在不治。所幸者大小便如常,神识颇清,正虽虚而尚未溃。察其胸满欲呕,寒热往来之证,俱是病气欲从枢转之象,当乘机而利导之。遂令一日服小柴胡两剂,柴胡每剂八钱。次日再诊,以上诸证虽退,而心胸懊憹不安,语言错乱无次,实觉可忧。又诊其脉略缓,遂为之喜曰:邪从枢转而出,故寒热等证俱平。正为邪热所伤,故烦昏等证并见,此时须当救正。但救正二字,不读《伤寒》《金匮》,便以人参误事,立主用栀子豉汤,从离坎交媾处拨动神机,服后停药,静候三日,值阳明主气之期,申酉为阳明正旺之时,戊癸相合自愈。果如言,应期而效。)

(虚人不可发汗,汗后变证无常。兹先言太阳:)太阳发汗,(其热当解,)今汗出不解,(正气虚也。)其人仍发热,(徒虚正气,而热仍在也。汗为心液,心液亡则)心下悸。(夫津液者,和合而为膏,上补益于脑髓。今津液不足,则脑为之不满,而)头(为之)眩。(身为脾之所主,今脾气因过汗而虚,不外行于肌肉,则)身(无所主持而)瞤动,(动摇不能撑持而)欲擗地(之状)者,(以)真武汤主之。

此一节言太阳过汗之变,而立一救方治也。张令韶云:此章凡八节,皆言虚者不可汗也。

正曰:伤寒发热,是本身之卫阳与寒相争,故热宜发其汗,使卫阳得出于外,而寒随之解矣。若卫阳已泄而汗出,寒仍不解,留于肌肉而发热,内动膀胱之水上凌心,为心下悸,水气挟肝脉上冒为头眩。夫汗出之后,经脉已失其养,今其寒水之气又复触发其筋脉,则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,总由阳气外泄,寒水暴发也。是以用生姜、白芍,理营卫以散外寒。用附子为主,助肾阳以祛内寒。而苓、术治水以佐之。水不上泛则眩止,不陵心则悸止,寒退阳伸,则瞤动振摇无不止矣。《浅注》心液亡则悸,脑不满则眩,脾气不行于经脉则振动,不免求深反浅,或不解瞤动振振之证。余曰凡人冬月经大冷冻,往往战栗,即瞤动振振之微者也,必得火烘乃解,故此证必用姜、附以温之也。此与上苓桂术甘汤证相似,但有轻重之别也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补正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补正》
上一章: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
下一章:真武汤方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