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03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03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汤。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,则愈。大柴胡汤方: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,洗 生姜五两,切 枳实四枚,炙 大枣十二枚,擘 大黄二两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。去滓,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方用大黄二两。若不加大黄,恐不为大柴胡汤也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少阳兼阳明里实的证治。本证初起是邪在太阳之表,由于时间的推移或治疗之误,而致邪气离开太阳传入少阳,即为“过经”。少阳病治当和解,但医生三番两次地用了泻下之法,所幸病人素质尚好,证未因误治而变化,柴胡证依然存在,故仍应先与小柴胡汤治疗。服汤后可能有两种情况:一是药尽其用,正胜邪却,病证向愈,出现如第107条所述之战汗作解;二是药后病证未减反而加重,即由原来的“喜呕”、“胸胁苦满”、“心烦”等证一变而为“呕不止”、“心下急”、“郁郁微烦”等证。“呕不止”,乃因邪热不解,内并阳明,热壅于胃,以致胃气频频上逆所致;“心下急”,即胃脘部或胀满之极、或疼痛之极、或拘急紧张之极而不可耐之谓,为阳明胃热结聚之兆;“郁郁”与“默默”的病机相同,皆为少阳气机郁遏之象,但证情以“郁郁”为重。“微烦”并非轻微之烦,而是指气郁热遏于内,使心烦外见反微。据情可知,其人不大便、口苦、苔黄、脉弦等证也在所必见。综上所述,病已属少阳兼阳明里实,故用小柴胡汤已无能为力,因其只能和解少阳而不能攻下阳明,唯用大柴胡汤才能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。然少阳病本属半表半里证,有汗吐下三禁,而本条又何谓少阳可下?因禁下是针对单纯的少阳证而言,叫做常法;可下是阳明少阳并病,叫做变法,即和解少阳枢机兼下阳明里实之法。又如太少并病用柴胡桂枝汤,和解与发汗并行,也属少阳治法之变。据临床所察,由小柴胡汤证进一步演变为大柴胡汤证的并不鲜见。因为少阳肝胆气郁时久,常可化热化燥,使胃气不和而敛结成实。舌苔由白变黄即是标志之一,见舌苔黄即可放手用大柴胡汤。若仍见白苔,说明阳明里热尚未形成,仍属小柴胡汤证。同时,一旦病至大柴胡汤证,无论胀满或疼痛诸证都很急迫难耐,此亦为辨证之眼目,当须牢记。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,由小柴胡汤去人参、甘草加大黄、枳实、芍药而成。方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,因已见里实之证,故去参草之甘补;大黄配枳实,犹如半个承气汤,以泻阳明之实热;芍药配大黄,酸苦涌泄,能于土中伐木,平肝胆之气逆。方中生姜之量,较小柴胡汤中生姜用量为大,一因生姜辛散,能散结去饮以止呕;二因本证邪热聚结在于心下,病位偏上,故重用生姜上行和胃,借以牵制大黄峻猛速下之力,使之“载药上行”而达到调和胃气的目的。如果说桔梗能载诸药上浮而有舟楫作用,此方生姜配大黄则也有这种妙用。然而本方中有无大黄,曾有过争议,或云有,或云无,陈修园对此有个折中的意见,他说临证时根据需要而决定取舍。考原文有“下之,则愈”一语,则知方中自然当有大黄。本方与大承气汤相较,泻下之力虽稍逊一等,但药力也相当可观,临证亦不可轻举妄用。大柴胡汤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,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,既治气分,又调血分,属肝胆胃肠不和、气血凝结不利的病证,在临床比较多见,因此本方临床应用也较广泛。现时临床用其治疗多种急腹症或一些其他消化道疾病,功效卓著。如急性胆囊炎、胆石症、急性胰腺炎、溃疡穿孔以及热痢下重等,只要其证候与本方证相符,即可投予本方,或酌加理气活血,清热解毒之品,以提高疗效。曾在某医院会诊一例急性胃穿孔患者,该院已决定手术,但家属唯恐患者年迈多险,而拒绝手术治疗,要求服用中药。证见腹痛不可耐,心烦口苦,恶心呕吐,舌苔黄厚,脉弦而滑。嘱速煎大柴胡汤,服后泻下黑便,腹痛骤减,呕恶亦止。继服原方二剂,诸证好转,后经调理而愈。临床经验证明,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腹痛,都可用本方治疗,尤其是疼痛偏于腹部两侧的,效果更佳,这是因为少阳经气行于胸腹两侧的缘故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03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0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