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04.伤寒十…

伤寒论第104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,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,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。臣亿等谨按:《金匮玉函》方中无芒消,别一方云,以水七升,下芒消二合,大黄四两,桑螵蛸五枚,煮取一升半,服五合,微下即愈。本云,柴胡再服,以解其外,余二升,加芒消、大黄、桑螵蛸也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“日晡”下无“所”字。《脉经》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无“已”字。《外台秘要》:“已而微利”句作“热毕而微利”。《脉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本”字下有“当”字。《外台秘要》:“以不得利”无“以”字。成无己本:“以不得利”作“而不得利”;无“此非”的“此”字。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先宜”的“宜”字,作“先再服”,并无“以解外”的“以”字。柴胡加芒消汤方。《玉函经》《外台秘要》:半夏作“五枚”;《千金翼方》作“一合洗”。《外台秘要》:芒消作“二合”。《外台秘要》:“煮取二升”,作“煮七味,取二升”;“煮微沸”作“上火煎一二沸”。《玉函经》:“再服”下有“以解为差”四字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再服”下有“以解其外”四字。成无己本:不载本方,仅于第十卷云:“小柴胡汤内,加芒消六两,余依前法服,不解更服”。今本《玉函经》:方中载有芒消二两,共八味,而方后云:“右七味”,可见是后人添进去的,方后更载有“柴胡加大黄芒消桑螵蛸汤方”,计:柴胡二两,黄芩、人参、甘草炙、生姜各十八铢,半夏五枚,大枣四枚,芒消三合,大黄四两,桑螵蛸五枚,并云:“右前七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下芒消大黄桑螵蛸,煮取一升半,去滓,温服五合,微下即愈,本方柴胡汤,再服以解其外,余一服加芒消大黄桑螵蛸”;《千金翼方》同,惟大黄作“四分”。

【句释】“十三日”,与第103条“十余日”同,无他取义。“日晡所”,《文选》注:“晡,日跌时也”,傍晚的时候为“日晡”;“所”,不定词,犹言左右前后,《汉书·原涉传》有“半岁所”,《礼记·檀弓》注有“高四尺所”都是。“潮热”,《明理论》云:“若潮水之潮,其来不失其时也,一日一发,指时而发者,谓之潮热。”陆渊雷云:“无病人之体温,亦有一度半度之上下,日晡时最高,夜间亦高于昼日,病则按时比例增高,故通常热病,多昼轻夜剧,而潮热亦于日晡时发也。盖病至承气时期,毒害性物质已制伏,不复需抗病力,故不复发热,惟久热之后,司热中枢甚易兴奋,体内犹有特殊代谢废料未排除,故于日晡时发潮热,而余时热甚微。”“解外”,“外”字指少阳证候,对潮热为里实而言。“丸药”,见第80条。

【串解】程应旄云:“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此伤寒十三日不解之本证也。微利者,已而之证也。本证经而兼府,自是大柴胡,能以大柴胡下之,本证且罢,何有于已而之下利。乃医不以柴胡之辛寒下,而以丸药之毒热下,虽有所去,而热以益热,遂复留中而为实,所以下利自下利,而潮热仍潮热,潮热者实也。恐人疑攻后之下利为虚,故复指潮热以证之。此实得之攻后,究竟非胃实,不过邪热搏结而成,只须于小柴胡解外,后但加芒硝一洗涤之。”

【语译】患伤寒已十多天,胸胁满、呕逆、傍晚发热、轻微的腹泻等,大柴胡证一直存在着,假如这时能适当地用大柴胡汤,通便一二次,腹泻等症状很快就会消失的。但医生却毫不考虑的便使用了峻烈的泻下丸药,以致弄得腹泻越加厉害,傍晚依然发烧,为今之计,只有先吃一剂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的邪热,再用柴胡加芒硝汤洗涤胃肠上残存的丸药峻毒,最是要紧。

【释方】汪琥云:“小柴胡加芒硝汤,用人参甘草以扶胃气,且微利之后,溏者既去,燥者自留,加芒硝者,能胜热攻坚,又其性速下而无碍胃气,乃一举而两得也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104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0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