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06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06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原注:后云 “解外,宜桂枝汤”。《玉函》“自”前有“必”字,“愈”前有“即”字。成本“解”后无“其”字。《脉经》“其外”后有“属桂枝汤证”五字,《千金翼》同。

成无己云:太阳,膀胱经也。太阳经邪热不解,随经入腑,为热结膀胱。其人如狂者,为未至于狂,但不宁尔。经曰:其人如狂者,以热在下焦。太阳多热,热在膀胱,必与血相搏。若血不为蓄,为热迫之,则血自下,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。若血不下者,则血为热搏,蓄积于下,而少腹急结,乃可攻之,与桃核承气汤,下热散血。

柯韵伯云:冲任之血,会于少腹,热极而血不下而反结,故急。然病自外来者,当先审表热之轻重,以治其表,继用桃核承气,以攻其里之结血。

汪琥云:“解其外”,《补亡论》郭白云采《千金方》云“宜桂枝汤”,及考《内台方议》云:若其外证不解,或脉带浮,或恶寒,或身痛等证,尚未可攻,且与葛根汤以解其外。二汤皆太阳病解外之药,学者宜临证消息用之。《金鉴》当先以麻黄汤解外”。

钱璜云:注家有血蓄膀胱之说,尤为不经。盖太阳在经之表邪不解,故热邪随经内入于腑,而瘀热结于膀胱,则热在下焦,血受煎迫,故溢入回肠。其所不能自下者,蓄积于少腹,而急结也。膀胱为下焦清道,其蒸腾之气,由气化而入,气化而出,未必能藏蓄血也。若果膀胱之血,蓄而不行,则膀胱瘀塞。所谓少腹硬满,小便自利者,又何自出乎?有识者不谓然也。

丹波元简云:按《伤寒类方》曰:当先解外,宜桂枝汤。注云“宜桂枝汤”四字,从《金匮》增入,然《金匮》无所考。《活人书》亦云:宜桂枝汤。《总病论》曰:不恶寒,为外解。

铁樵按:此条文义明顺,所难解者,在何以有血。照柯注是专指妇女说,然热邪随经入于腑,瘀热结于膀胱,究以何因缘而有此?考之西国生理家言,女子月经出于卵巢。女子生殖器之内部,凡三事:曰子宫、曰输卵管、曰卵巢。子宫在小骨盆内,介于膀胱直肠之间,子宫内部之形,如三角,底在上,口在下。输卵管之口,在子宫底部,卵巢在子宫之上角。卵巢之内部为白膜,含有多数囊状卵泡。卵珠在胞内,幼时极细,至十四五龄,则成熟,卵珠渐脱出,入输卵管。当卵珠成熟之时,卵巢内积血过多,其小血管为血胀破,血遂缓缓流出,是名月经。注家专主女子说,殆因女子有月经故。然月经是生理方面事,非病理方面事。若谓惟女子有月经,故有热结膀胱之病,则有以下三个疑问。

(一)月经从卵巢黏膜出,非从膀胱出,经文是热结膀胱,非热结冲任。

(二)若云膀胱与卵巢地位相近,热结膀胱,卵巢受影响,而月经起变化,然则男子何以有尿血证。

(三)本论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节,言热入血室,三条皆冠以妇人中风。余如百二一至百二三三节,言火邪清血;百三二至百三四三节,言抵当汤丸证,皆不冠以妇人。火邪清血及抵当汤丸,明明非妇人所独有,则以后例前,本节不专属妇人,甚为明显。既不专属妇人,则热结膀胱而下血,体工上何以有此种变化?近顷之生理学,不可不一讲求矣。

考《病理总论·上卷·第二章》,躯体各局部之血量,由动脉血之输入,与静脉血之输出为之调节,故常能保持平均。若一部份聚血,超过于适当之数,谓之充血。所以充血,其理由甚多,大别之为血中化学成分起变化。如窒息,血中充满炭酸瓦斯之类,呼吸, 所以吸酸除炭, 若窒息, 则血中酸素少, 而血之流行, 因起障碍。如排泄失职,血中充满尿毒之类,为血管自身起变化。如一部分血管收小,则血行不得通过。收小部分之前,因血之供给少感不足,则为贫血。收小部分之后,因血之去路窒,则壅滞见有余而为充血。血管之所以收小,则纤微神经之作用也。脉管壁之弛张,赖神经为之调节。张则脉管收小,血压亢进,弛则脉管宽纵,血压低减。血压, 谓血行之力。是故纤微神经麻痹,则全身淤血,一部份受掷扑,则神经逼血,使聚于受伤部份,此其大较也。以上是摘录《病理总论》,撮要言其大意。《总论》所言甚详, 且不止此, 惟文字不甚易懂。拙著《生理新语》所谓全躯体重心在何处,血即聚于何处。血之所以能聚于重心所在者,亦惟受神经之支配故耳。准此,伤寒血证,其故易知。盖上说两个原因皆有之。热甚则血行速,神经受炙,汗多则血液干,炭养成分失其相济之平。若复误下、误汗,则神经纷乱愈甚,不免迫血妄行。同时血中失液愈多,则养气之燃烧,无物能为承制,而干者愈干。血干则不复能流动,不能听神经之命令,血既不听命令,神经之强迫血行,无所不用其极,结果鲜有不两败俱伤者。其人如狂者,因神经纷乱之甚,波及大脑故也。强责少阴汗,必动血者,即因血中失液太多,血干不能流动,神经复极端强迫血也。神经之乱,属血管自身变化;炭养失其相济之平,属化学变化。若热结膀胱,因而小腹聚血,则所谓血聚于重心所在也。是故就外面所见,可以测知其内部。见其人如狂,而知为蓄血;见其唇色及爪下血色红而紫者,知为全身淤血;红而殷者,知为血中炭养失其平均;腰痛者,知其血聚于腰;小腹痛者,知其血聚于小腹。小便自利者,辨其为一部份蓄血而可攻之病证。其遍身发肿,唇色反白,小便不利者,辨其为血中充满尿毒之证。于是本节之其人如狂,断为蓄血,可以知其故。《仓公传》之举重伤腰,血聚带膂,仓公何以能辨别,可以知其故。本论后文百二十一节,火邪清血何为殿以“小便自利者可治”一语,可以知其故。《内经》治水肿何以须“开鬼门,洁净府”,可以知其故。不能知其故,则读书不能施诸实用,不能举一反三,不能辨别书之良否,不知爱护先民辛苦创造之学说。苟知其故,则触处可通。随在妙理,能合色脉,可以万全。史公谓“饮上池水,见垣一方人”者,何以加之?

桃核承气汤方《玉函》作“桃仁承气汤”, 《脉经》同。按:桃核,即是桃仁,犹杏子、杏仁。

桃仁五十个,去皮、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,去皮甘草二两,炙芒硝二两。《千金 翼》“一两”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纳芒硝,更上火,微沸下火。先食,温服五合,日三服。当微利。《玉函》作 “先煮四味,取二升半,去滓,纳硝,更煮微沸,温服”云云。《千金翼》作“更煎一沸,分温三服”。

成无己云:少腹急结,缓以桃仁之甘;下焦蓄血,散以桂枝辛热之气,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。

钱璜云:《神农本经》“桃仁主瘀血血闭”,洁古云:治血结血秘,通润大肠,破蓄血。大黄下瘀血积聚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。芒硝走血软坚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之义也。桂之为用,通血脉,消瘀血,尤其所长也。甘草所以保脾胃,和大黄、芒硝之寒峻耳。

丹波元简云:方中用桂枝,方氏、喻氏、程氏、汪氏、柯氏、魏氏并云“以太阳随经之热,原从表分传入,非桂枝不解耳”,恐不尔。《本草序例》曰: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后服药,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药而后食。

《医方考》曰:伤寒外证已解,小腹急,大便黑,小便利,其人如狂者,有蓄血也,此方主之。无头痛发热恶寒者,为外证已解,小腹急者,邪在下焦也,大便黑者,瘀血渍之也,小便利者,血病而气不病也。上焦主阳,下焦主阴,阳邪居上焦者,名曰重阳,重阳则狂。今瘀热客于下焦,下焦不行,则干上部清阳之分,而天君不宁矣,故其证如狂。桃仁,润物也,能润肠而滑血。大黄,行药也,能推陈而致新。芒硝,咸物也,能软坚而润燥。甘草,平剂也,能调胃而和中。桂枝,辛物也,能利血而行滞。又曰“血寒则止,血热则行”,桂枝之辛热,君以桃仁、硝、黄,则入血而助下行之性矣,斯其制方之意乎。

《伤寒类方》曰:微利,则仅通大便,不必定下血也。

《柯氏方论》曰:此方治女子月经不调,先期作痛,与经闭不行者,最佳。

《外台·古今录验》:疗往来寒热,胸胁逆满,桃仁承气汤。即本方

《总病论》曰:桃仁承气汤,又治产后恶露不下,喘胀欲死,服之十瘥十。

《三因·阴㿗门》:兼金丸,治热入膀胱,脐腹上下,兼胁肋疼痛,便燥欲饮水,按之痛者。本方五味为末,蜜丸梧子大,米饮下,五七丸至十丸。妇人血闭疼痛,亦宜服之。

《直指方》:桃仁承气汤,治下焦蓄血,漱水迷妄,小腹急痛,内外有热,加生蒲黄。出《小便不通门》。

《儒门事亲》:夫妇人月事沉滞,数月不行,肌肉不减。《内经》曰:此名为瘕为沉也。沉者,月事沉滞不行也,急宜服桃仁承气汤,加当归,大作剂料服,不过三服立愈。后用四物汤补之。

《医史·撄宁生传》:马万户妻,体肥而气盛,自以无子,尝多服暖子宫药。积久火甚,迫血上行为衄,衄必数升余,面赤脉躁疾,神怳怳如痴,医者犹以治上盛下虚丹剂镇坠之。滑寿曰:经云“上者下之”,今血气俱盛,溢而上行,法当下导,奈何实实耶?即与桃仁承气汤,三四下积瘀。既去,继服既济汤,二十剂而愈。《证治准绳·撄宁生卮言》云:血溢血泄,诸蓄妄证,其始,予率以桃仁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,折其锐气,而后区别治之。虽往往获中,犹不得其所以然也。后来四明遇故人苏伊举,问论诸家之术。伊举曰:吾乡有善医者,每治失血蓄妄,必先以快药下之。或问失血复下,虚何以当?则曰:血既妄行,迷失故道,不去蓄利瘀,则以妄为常,曷以御之?且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虚之有?予闻之愕然曰:名言也,昔者之疑,今释然矣。

《诸证辨疑》:一妇长夏患痢疾,痛而急迫,其下黄黑色。诸医以薷苓汤,倍用枳壳、黄连,其患愈剧,因请余治。诊脉两尺脉紧而涩,知寒伤营也。细问之,妇人答曰:行经之时,渴饮冷水一碗,遂得此症。余方觉悟。血被冷水所凝,瘀血归于大肠,热气所以坠下。遂用桃仁承气汤,内加马鞭草、玄胡索。一服,次早下黑血升许,痛止脏清,次用调脾活血之剂,其患遂痊。今后治痢,不可不察,不然,误人者多矣。

《传信尤易方》:治淋血,桃仁承气汤,空心服效。

《证治大还》:吐血势不可遏,胸中气塞,上吐紫黑血,此瘀血内热盛也,桃仁承气汤加减下之。打扑内损,有瘀血者,必用。

《张氏医通》:虚人虽有瘀血,其脉亦芤,必有一部带弦,宜兼补以去其血。桃核承气加人参五钱,分三服,缓攻之,可救十之二三。

又龋齿,数年不愈,当作阳明蓄血治。桃核承气为细末,炼蜜丸如桐子大,服之。好饮者多此,屡服有效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0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