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13.形作伤…

伤寒论第113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必谵语。弱者发热脉浮,解之当汗出愈。

“形作伤寒”,病形像没有汗的伤寒,也发热恶寒,但是脉呢,不弦紧。伤寒是表实,脉浮紧。弦脉、紧脉是很不好分的。弦,从上下绷直叫弦,绷直力非常强;脉管紧数有力叫作紧。脉紧脉弦,这个脉不很好分的。在这个书上也常说脉紧如弦,弦脉、紧脉不很好分。

跟脉缓弱一样(缓、弱也不好分),弦对着的脉就是弱,就像咱们拿着的琴,才上的弦,用手弹弦,琴弦非常直而有力。日久而不上弦,弦就软了,用手一按就弱了。

缓是对着紧说的,烟卷卷得松一按就是缓,卷得紧按就紧。

紧和缓,弦和弱,是对着的。但是缓与弱是不好分的,所以书上太阳中风有时候是脉缓,有时候是脉弱,(脉缓、脉弱)在理论上是存在,在指下很难分清。

“不弦紧而弱”说明什么问题呢?津液虚,很好理解啊,脉管里充血则脉就紧,血少,则松,脉就弱。这个前面我们讲过,大家想一想,没出治法。前面有这么一句还记得不记得?“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”

这条所说症状,就是那个条文(桂枝二越婢一汤)所叙。脉弱说明没有津液,不是阳气重于表,而是体表津液不充。这都不能发汗(指大发汗),更不能用火攻。所以津液虚,人要渴的。前后看,看到那一节(桂枝二越婢一汤)就明白了。那节为什么搁石膏?津液虚,热多寒少,有热。津液虚一定引水自救的,要渴一些,但是也不至于像烦渴引饮那样子太渴。

“被火必谵语”,前面也已讲过,津液虚,要是用火攻,那一定火邪入胃,胃中水竭要发作,一定要谵语。因为前面已经讲了,在这儿就不深说了。现在又说回来了,“弱者”怎么治呢?弱者要是“发热脉浮”的话,应该“解之当汗出愈”。解之,不是要你大发汗,这跟我们前面那节一样,“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”,解之,用小清肃内外(之法),解之就可以了,就是小发汗法。你们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,那个药量非常轻,多少还搁点石膏,所以说是“此无阳也”,阳不是热,那条开始就是“太阳病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”,这个“无阳也”不是没有热,没有热不是(与热多寒少)矛盾了吗?“无阳”就是没有津液。说麻黄汤“阳气重于表”也是津液充斥于表。所以这一段,注家都搞错了,尤其是《医宗金鉴》就说“弱”字错了,弱者怎么能发热啊?其实是没看到前面的那一节(桂枝二越婢一汤)。

所以这个书(《伤寒杂病论》)啊,随便读一遍是不行的,任何人也不行。我19岁就开始念伤寒,我今年80多了,读这个东西(《伤寒杂病论》)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改变。你要不是整个看问题,没个明白。

这一段就是,我一说那一段(桂枝二越婢一汤),你们回头翻一翻就明白了。前后一看,原来是这么回事。这条指着那段说的嘛。之所以搁个“形作伤寒”,文字就前后(段落)不一致。那一段落搁个“太阳病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”,是那么个文字。这个呢,搁个“形作伤寒”,也是没有汗,“脉不弦紧而弱”。其实(前后段落所讲)是一个东西,是两种说法。

所以读书,就得这个(条文段落)对照那个(条文段落)你就明白了。你要单抠这一段,是越弄越糊涂。你们可以看看各家的注,都注错了。

这段就是说,有表热,津液虚,脉就弱,甚至于微。这你发汗都不行,用普通的麻黄汤这一类的发汗都不行。用火攻更不行。得怎么办呢?底下告诉你了:

“弱者发热脉浮”这种病,应该解之,当使汗出。他(患者)不适合发汗(发大汗),微微地解,清肃内外,稍见汗就好,这个病非常轻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13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1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