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39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39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太阳病二三日,不能卧,但欲起,心下必结,脉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结胸;未止者,四日复下之,此作协热利也。《玉函》《脉经》《千金翼》“起”后有“者”字,作“此本寒也”,“反”前有“而”字,“四”后有“五”字,“复”后有“重”字,“协”作“挟”。《脉经》“不”上有“终”字。《外台》“寒分”作“久寒”。《神巧万全方》“分”作“故”,王本删“分”字。《金鉴》云:复下之,“之”字当是‘利’字,上文利未止,岂有复下之理乎?细玩自知,是必传写之误。方有执云:末句“此”后,疑有脱误,是不必矣。

钱璜云:二三日,表邪未解,将入里而未入里之时也。不能卧,但欲起者,邪势搅扰,坐卧不宁之状也。若此,则知邪已在胸次之阳位矣。以尚未入胃,故知心下必结。必者,决词也。本文虽不言治法,以理推之,即栀子豉汤之类症也。若此症而脉见微弱者,其中气本属虚寒,尤为不可下之证。而反下之,若利随下止,则陷入之邪,不得乘势下走,必硬结于胸中矣。若三日下之,而利未止者,第四日复下之,则已误再误,有不至中气不守,胃气下陷,以虚协热,而下利者乎?此所以重以为戒也。桂枝人参汤症,误下而利下不止,故因虚寒而成痞硬。此条误下利止,亦因虚寒而成结胸,均属太阳未解之证。一痞一结,似有虚实之殊,然脉微弱,而本有寒分者,其可竟以实热待之耶?“协热”二字,当与桂枝人参汤条,不甚相远也。

丹波元简云:寒分,汪氏云“痰饮也”,以痰饮本寒,故曰寒分。然“分”字不成义,当从《外台》而作“久寒”,或依《玉函》等删之亦得。“协热”之“协”,成本作“恊”,并“挟”同,成注作“挟热利”。程氏云:里寒挟表热而下利,是曰协热。是也。况《玉函》等作“挟”,可为确证矣。方氏云:协,互相和同之谓。后世注家,多宗其说,不可从矣。

又云:此条结胸证,乃属虚寒。常器之云:可增损理中丸,方出《外台·天行病》。即理中丸加瓜蒌根、枳实、茯苓、牡蛎。云治下后虚逆,而气已不理,而毒复上攻,结于胸中。乃于此条症,为切当矣。协热利,成氏而降,皆云邪热下攻肠胃为热利,常氏主以白头翁汤。而此条曰脉微弱,曰有寒分,岂是热利耶?钱氏注:似于经旨不相戾也。

铁樵按:此条本不可解,钱注牵强之极,简直不知所云,不可从也。魏荔彤云“直中有寒,传经悉热。太阳结胸证与痞症,皆经误下而成,亦属风寒在表之邪,日久变热,遂成结聚。特风,阳邪,聚于高分;寒,阴邪,聚于低分。然风因、寒因,俱为已变热之邪,无异也。所以陷胸、泻心方内,俱有苦寒之味。大抵太阳未误下,用辛温;已误下,用苦寒”云云。魏氏此说,本为解释《太阴篇》而发,若用以解释此节,实较钱说优胜。直中有寒,传经皆热,即吾所言体温反应之理。太阳病二三日,不能卧,但欲起,以经验言之,实即鄙谚所谓“竖头伤寒”。若问何以但欲起?仲景之意,以为是心下结之故。但观其但欲起,便可知其心下结,故曰“心下必结”。此非由误下而结,乃自结也。自结之治法若何?则有两途:其一,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,邪结在胸中,心中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当须吐之。其二,脉浮大,心下反硬,有热属实者,当须攻之。此说本赵嗣真。余皆曾经验,成效颇良。今心下自结而脉微弱,则非复可吐、可攻之证。何以故?以脉微弱,非实热证,故曰“此本有寒分也”。“分”字,似当从万全,方作“故”字。此寒之所从来,即是太阳受病,尚未化热之寒,即是有寒便不当下,而乃下之,故云反。“若利止”三字,亦自有说。张元素注《太阴篇》第一条云:太阴本证,惟腹满自利而已。若邪迫于上,则吐而食不下也。若邪迫于下,则利甚而腹满也。上下相迫,必上下交乱,胃中空虚,法只可行温散之剂,其病自痊。若误下之,必在下之邪去,而在上之邪陷,有不至于胸下结硬者哉?经文《太阴篇》第一条云: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以彼证此,是本条不能卧,但欲起之下,尚有省文“自利”两字。下之而在下之邪去,在上之邪陷,故云“若利止,必结胸”。结胸证具,当然是用陷胸,倘然下之而利不止,是在上者不结,在下者不去,此可于第四五日再下之。何以可再下?因为寒已化热之故,故又自下注脚曰“此作协热利也。”如此解释,较为妥当,而与钱氏之说,完全相反,与丹氏所引各注亦不同。各注实不圆满,故为之征引旧说,纠正之如此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3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