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0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40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太阳病下之,其脉促,原注:一作纵。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。脉浮者,必结胸;脉紧者,必咽痛;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;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;脉沉紧者,必欲呕;脉沉滑者,协热利;脉浮滑者,必下血。《玉函》《脉经》“脉”前并有“其”字,“协”作“挟”。

钱璜云:此条详言误下之脉证,以尽其变。误下之后,脉促,既不能盛于上而为喘汗,亦不至陷于内而为结胸。脉虽促,而阳分之邪,已自不能为患,是邪势将衰,故为欲解,此误下之侥幸者也。若脉仍浮者,可见表邪甚盛,不为下衰,将必乘误下之里虚,陷入上焦清阳之分,而为结胸矣。若脉见紧者,则下后下焦之虚阳,为少阴之阴寒所逼,循经上冲,必作咽痛也。脉弦者,邪传少阳。经云:尺寸俱弦者,少阳受病。少阳之脉循胁,故云必两胁拘急。脉细数者,细则为虚,数则为热。下后虚阳上奔,故头痛未止。若脉见沉紧,则为下后阳虚,致下焦阴邪上逆而呕也。沉为在里,沉主下焦,滑为阳动,滑主里实,误下之后沉滑,热在里而仍挟表,水谷下趋,随其误下之势,必为协热下利也。若脉浮滑,阳邪止在阳分,而邪热下走,扰动其血,故必下血也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咽痛,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。咽干肿痛者为热,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。故少阴论中,有甘桔汤、通脉四逆汤二治法也。

张锡驹:不曰必头痛,而曰头痛未止者,以见太阳原有之头痛,因脉细数,而未止也。

程应旄云:据脉见证,各著一“必”字,见势所必然。考其源头,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。故虽有已成坏病、未成坏病之分,但宜以活法治之,不得据脉治脉,据证治证也。

丹波元简云:脉浮者,必结胸,王日休云“桂枝去芍药汤”。脉紧者,必咽痛者,王日休云“甘草汤”,汪氏云“桔梗汤”更妙。脉弦者,两胁拘急者,王日休云“小柴胡加桂枝”。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,王日休云“当归四逆汤”,常器之云“可葱须汤”。脉沉紧者,必欲呕,王日休云“甘草干姜汤”,常器之云“七物黄连汤”。脉沉滑者,协热利,王日休云“白头翁汤”。脉浮滑者,必下血,芍药甘草汤加秦皮。常氏云“可与《类要》柏皮汤”。汪氏云“愚以临证用药,亦当活变,古方不宜执也”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脉促当是脉浮,始与“不结胸为欲解”之文义相属。脉浮当是脉促,始与论中“结胸胸满”同义。脉紧当是脉细数,脉细数当是脉紧,始合论中二经本脉。脉浮滑当是脉数滑,浮滑是《论》中白虎汤证之脉,数滑是《论》中下脓血之脉,细玩诸篇自知。

丹按:《金鉴》所改,未知旧文果如是否?然此条以脉断证,文势略与《辨》《平》二脉相似,疑非仲景原文。柯氏删之,可谓有所见矣。

铁樵按:此节当从《金鉴》改订者为是,否则于理不可通。且全书自乱其例,即全书之脉皆不可为训矣。读者第参之《脉学讲义》,自能了然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40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