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2.太阳与…

伤寒论第142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脉弦,五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、成无己本:“五日”作“五六日”。

【音义】俞,同腧,音庶。

【句释】“大椎第一间”,为督脉的经穴,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状突起间,所以称作“第一间”,适当背椎神经后枝,治疗伤风、疟疾、烦呕、胸胁胀满等有显效。“肺俞”,在第三、第四胸椎横突起间,布有胸椎神经后支,治上气喘满,胸满胁急,振栗等症。“肝俞”,在第九、第十胸椎横突起间,布有背椎神经、后胸廓神经,治气痛吐酸、胸满、心腹积聚疼痛、咳而胁满等症。两者都为太阳经穴。“脉弦”为脉管壁收缩神经兴奋的结果,也就是脉管壁紧张的脉搏。

【串解】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太阳与少阳并病,故见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之证。而曰或曰时如者,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。病状未定,不可以药,当刺肺俞,以泻太阳,以太阳与肺通也;当刺肝俞以泻少阳,以肝与胆合也。故刺而俟之,以待其机也。苟不知此,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,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,发其汗,两阳之邪,乘燥入胃,则发谵语。设脉长大,则犹为顺,可以下之,今脉不大而弦,五六日谵语不止,是土病而见木脉也,名曰负。负者,克贼也。慎不可下,当刺期门,以直泻其肝可也。”

太阳、少阳并病,本是“柴胡桂枝汤”所主治,即或有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等症状,仍然可服用“柴胡桂枝汤”。但因为某些人的体质或者在某种环境下,不可能内服药时,便可以用针刺疗法,大椎、肺俞、肝俞这三个穴位,对上列证候,临床上完全是有效的,是否如《医宗金鉴》所说“通肺”“合胆”,可不用穿凿强求。“慎不可发汗”,这是个别人的体质问题。误汗“谵语”,为伤津热结的结果。“刺期门”,与第108、109条同一理由。也不必强调“木脉泻肝”的说法。

【语译】患太阳病的时候,同时又并发了少阳病,呈现头痛、项强、昏眩、胃部胀满等症状,甚至好像患结胸证似的,这时可以选择背部大椎、肺俞、肝俞几个经穴,用针刺治疗。在治疗期中,不要再用发汗剂,如过汗伤津,可能引起神昏谵妄,脉搏弦急等现象,如这些现象五六天都还不缓解,可以再刺期门穴,排泄它的里热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142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4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