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8.伤寒五…

伤寒论第148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,复有里也,脉沉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紧,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,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
“脉虽沉紧”,这个“紧”字错了,这个“紧”字是个“细”,“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”,它是冲着上边来的,上边没有紧脉,应该是“脉虽沉细,不得为少阴病。”

这一段很不好懂。

伤寒五六日的时候,“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”,这么一种证候。“头汗出,微恶寒”,还是有表不解的情况。“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”,“心下满,口不欲食”还是柴胡证,这是半表半里的一种情况。“大便硬”呢?这是里有所结。

“脉细者”这个病挺错综,既有表不解的情形,但是表很轻了。也有半表半里,这个证候不很明了,没提出胸胁(苦满)只是心下满,还是偏于里。

“口不欲食”,这像柴胡证,像少阳病。“大便硬”这说明是里边有实了。但是脉不大,“脉细”,所以叫“阳微结”,阳微结就是阳证的微结证,就是阳明微结。这与上边这一条(第147条)“胸胁满微结”有关系。

[按:对比胡老在后面339条中,曾回顾148条:咱们前面讲那个“阳微结”那段(148条)不也讲了吗?“手足冷”,那也就是微厥,那是柴胡证,里头有热,热往上亢,也常常有厥的发生]

阳证的微结,与阴寒(内结的差异是什么呢?)上边(第141条)有寒实结胸,寒实也结。那么根据这个证候:手足又冷,又微恶寒,即恶寒而手足厥冷,这一种大便硬有寒实结的情况。底下分析,他说要是真正阴证的那一种寒实结,不应该有头汗出,(头汗出)还是热往上冲的一种表现,(本条)这肯定是阳微结(而不是纯阴结)。

“必有表,复有里也”,整个结于里则没有表证。那么微结,太阳病还没罢,一定有表又有里。那么他就分析上边了:这个“微恶寒”正是表不解,底下这个(症状: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沉细,今头汗出)呢?大致都属于里边的病。尤其汗出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反映。汗出,尤其头出汗,都是热往上冲的一种反映。那么“假令纯阴结”,阴寒内结那种证候,他不得复有汗出这个外证。“悉入在里”呀,外边不会现热象的。

“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”,就上边的证候说,仍然半有表证、半有里证的这么种情况。

“虽脉沉细”,这个(脉虽沉紧)“为紧”不对,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”,那么(本条)这个,是微结于里,脉沉,“虽脉沉细”,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那种情况(按:此处胡老所云少阴病乃指表阴病;所云太阴病乃指里阴病)。“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”,阴证没有外边有汗的这种情况。阳明病法多汗,头汗出这也是热象。“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”,少阴没有头汗出的这种症状。

那么上面呢,既有表又有里,就是我方才说的“口不欲食”,有些是柴胡证,所以“可与”小柴胡汤,搁个“可与”,当然还让你斟酌了。

小柴胡汤这个方药,后头有,也能通大便。柴胡这个药对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起作用,它不是升提(作用),咱们后世注家都给柴胡弄个升提作用,它不起升提(作用),它就起疏泄作用。在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,尤其大便干,后头有那么一节儿(第230条)“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”。那么这个(小柴胡汤证),结于胸胁这个地方,也就是热与津液都结于上头,不往下行。那么吃小柴胡汤,上焦得通了,津液下去,胃也就和,所以它(小柴胡汤)也能够对“微结证”起作用。

那么如果吃了小柴胡汤而“不了了者”,大便还硬,(也就是说)上边这些症状虽然减轻而不了了,不是整个去了,那么这个时候“得屎而解”,你在小柴胡汤里头加大黄也可以,再不然你稍稍与调胃承气汤也可以,他也没指出来(具体用方用药)。总而言之,在仲景这个书一种活动(灵活)口气,全是让你临证要更加细致地辨证。

这一段(很多注家)也都是给搞错了,主要的(内容其实是)他上边(147条)提出来“胸胁满微结”的微结这两个字,他怕你搞不清楚,他搁这么一段(148条)。

那么这个“微结”的时候,一般用柴胡汤可以解决的。但是结的甚,那柴胡剂就不行了,起码要搁大柴胡汤了。要没有柴胡证,干脆柴胡也不能用。所以柴胡也不是万灵的药,没有柴胡证用这是有害无益,所以还是要辨证。

你们研究(中医或《伤寒论》)这东西,应该自己也动脑子,我们把太阳病(篇)讲完了,我给你们做个总结。动什么脑子呢?你们看这些问题,比如说结胸证,它与太阳病有没有关系呢?它是没有关系的。他这个书啊,徐灵胎说得相当好,都是应机制变。(我认为)太阳病(篇)如果只是讲太阳病则很容易了。你要回头想一想,你看这个书上,太阳病以发汗为主的,就是发汗就好嘛!

发汗的方法,根据辨证来说,有两类方剂,一个是无汗,麻黄汤;一个有汗,桂枝汤。可是无汗的变化也挺多,有汗的变化也挺多。那么,麻黄汤有很多的加减方子,在这个书里有这么几种,麻黄汤、葛根汤、大青龙汤、麻杏石甘汤、小青龙汤等都是,还有刚才讲的发汗的文蛤汤。桂枝汤也有些变方:桂枝汤、桂枝加附子汤、桂枝加葛根汤、桂枝去芍药汤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、桂枝附子汤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,再有桂枝甘草汤加减、苓桂术甘汤、苓桂枣甘汤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,就是这些东西。

所以这是与太阳病直接有关系的方剂,另外(其他)这些都不是!太阳篇是(《伤寒论》)全书精神贯穿的一章,可是太阳病讲发汗了,有不可发汗的你也要知道啊。他给你讲了发汗的禁忌。发汗不得法,影响很多的问题发生,你也得知道。他也讲,在太阳病阶段,有些治误,也有些其他的疾病并发,你能说不管吗?讲(徐灵胎所云)应机制变。所以,徐灵胎说得最好。

太阳篇及其他各篇都一样,不是循经发病,这个(特点)徐灵胎都看出来了,所谓循经发病,就是太阳经发病,没这个事儿!不是讲的太阳经发病,太阳病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呢?古人说风啊、说寒啊,这都不一定对。我们现在说提高中医理论(水平),为什么要提高中医理论(水平)?就是(有个别的)中医理论(水平)不高,你可知道,甚至不对。所以,我们要提高它(中医理论水平),你提高得在(掌握)基础上提高,起码(知道中医辨证的)规律是什么。像我们刚才讲的太阳病,在空间就有太阳病,你可知道。这是肯定的,而且太阳病有两个病型,一个中风,一个伤寒,这也肯定的,你在临床上就瞅这个嘛:是中风吗?是伤寒吗?这个你要好好研究,所以我们研究太阳病这是最要紧的,太阳病究其实是个什么?通过这个症状,我们现在要有脑子,有个认识。所以我们想法提高中医理论。古人这个(个别错误)说法,是不是说中医就要不得了?不是的!这种规律是自然科学,那是中医通过实践发现出来的。西医当然是近代进步医学了,可是西医治病就没发现太阳病,你可知道。中医是个宝贵的东西啊。中医的太阳病是个什么呢?就是咱们开始的时候研究的,它是万有疾病的共同反映。无论什么病(具体病的症状),常常反映为太阳病(证型),尤其初得的时候。你就根据太阳病治,就能治好这个病。这是个什么东西啊?归根到底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,疾病万变,有一般的规律反映。中医就掌握这一点,就能治一般的疾病。这个东西很妙啊。西医进步来进步去,对临床实质的东西不(能说全部)掌握。在一般的规律之上而来治一般的疾病,在西医上还没拿到临床日常上来。西医是进步的,但这一点(一般规律)它没掌握。中医它有这套东西啊。所以我们要搞新医药学派,西医要是也能辨证,也能在疾病发展一般规律上而来掌握治疗,那了不得了。那我认为世界临床医学可以迈大步了。那不光是中医的(发展)问题了。所以,我们提出来要提高中医理论,得知道哪个地方(中医水平)不高啊。现在可怜的是这一点。中医也不知道哪个地方高,哪个地方不高。这就成问题了。本来是高的地方自己说不上来。所以,这个《伤寒论》你们也费费脑子,咱们讨论嘛。到太阳篇(结束的时候)我们做一个总结。六经都讲完了,整个做个总结,把《伤寒论》就掌握了。
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,复有里也,脉沉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紧,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,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
(按:本条讲完后,即是春节。春节期间暂停讲课,等春节之后第一次讲课,胡老又把本条重复讲述了一遍)

回头再复习一下本条内容:“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沉细。”“头汗出,微恶寒”,有表不解;“心下满,口不欲食”,有半表半里柴胡证;那么“大便硬,心下满”,又有里。

这个病要搁到我们临床上冷丁一看,很难辨啊。

“微恶寒,手足冷,脉又细”,假设在临床上遇着这个病,你想不到用柴胡汤,是不是?那么为什么可与柴胡汤呢?你们好好看一看,主要是“口不欲食”。

前面(第101条)不说过吗,“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”。这一个病主要几个(症状)你得分析。他(仲景)这个书,就是这样子,不像咱们现在(所常讲)辨证:这儿虚,那儿虚了,瞎扯一大顿。仲景最终极的辨证是方证。就是“哪一个方子适应”的意思。这个“口不欲食”,就是“嘿嘿不欲饮食”的意思,就是小柴胡汤证。那么当然也有表也有里。少阳病又忌汗又忌泻,所以要是有柴胡证,他说既有表复有里,当然用小柴胡汤是最合适,但是他也搁个“可”,可与小柴胡汤,没说小柴胡汤主之。道理在哪儿呢?这个(条文)的证候也不全备。不是柴胡汤证具,不是那么全备。

由于这一段(可证明),我们在临床上常遇着这个事儿,病人是表里错综,他不爱吃东西,严重的感冒也常有这个情形。但是脉细,脉弦、脉细,这个都近乎柴胡剂,可不是太明确,只搁个“口不欲食”。上次我讲本条也比较简略,“口不欲食”(其实有多种情况),第一个是柴胡证,口不欲食,嘿嘿不欲食,所以也就是昏昏然,不愿意吃东西,精神不好。(第二个是阳明内结太甚)那么在阳明病里头,咱们还没研究(很快就要讲到),在阳明病里头有热,热结于里。里头有热,他嗜食,他说阳明病“能食者为中风”。但是,要是内里头结得相当厉害了,他就不能吃。

那么在这一个(条文,是否为阳明内结太甚呢?)假设真结得厉害,他就不是仅头汗出了。阳明病法多汗,身上那是不断汗出,蒸蒸汗出。那么结得厉害,小便也数,手也出汗,甚至于谵语。这些(阳明内结太甚的症状)都没有,所以“阳微结”,结得非常轻。那么可见“口不欲食”与阳明病无关,它是少阳病的问题。所以他用“可与”小柴胡汤。

我对于柴胡的认识,(与)这一段很有关系。它(柴胡)是有一种疏泄的作用。咱们现在都说疏肝,它不光疏,也有缓下的作用。后面阳明篇也有(讲到),所以胸胁满而大便要是不通,与小柴胡汤。说“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”(第230条),小柴胡汤可以治“胃不和”,咱们开始讲小柴胡汤的时候就讲了:小柴胡汤既是解热剂,也起健胃安中作用,方中有人参嘛。但是,(本方中)柴胡是大量用,柴胡这个药有些疏泄,也能通大便。所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上说是“推陈致新”。

如果上有些热结,他只是心下满嘛,这都是上边。对于胸膈这个地方有所结滞,柴胡剂都起作用,所以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。小柴胡汤能通上焦,上焦这一块儿有所结滞的津液不下,所以吃柴胡汤,津液能够下得去,所以大便也通。由这一段咱们也能看出小柴胡汤也有通大便的作用。

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感冒,日久不了了这种情形咱们能遇得着,不爱吃东西,试体温还挺高。那么这个时候,既有表、里,也有半表半里证柴胡证,那你不能够发汗、泻下,不能用汗法、下法。

这一段,在临床上很重要,我们要是遇着这一种病,你看看,脑袋出汗,恶寒很轻了,微恶寒,而且手足冷。容易看成咱们现在说的阳虚啊!但是在底下又有“大便硬,大便燥结”,所以你得全面看问题。这个病冷丁看很不好措手(采取措施治疗)。所以他说可与柴胡汤,那么实在不好了,“得屎而解”。

“得屎而解”这里头也是挺含蓄的。就让你临证适应用药了,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,或者小柴胡汤加芒硝,或者用调胃承气汤,小小地用,得屎而解。所以这一段都很重要很重要,我记得上次我讲的这条没这么详细解释。

我们看出张仲景辨证不但辨六经,辨六经是辨六个类型,同时他无一不在八纲上下手,你看看就是“表、里、阴、阳、寒、热、虚、实”,不像咱们现在这个(教材常用脏腑)辨证。

所以读他这个书,搞出来很多的不同门派,读书人各有所见。你看他这个书不是(教材常用脏腑辨证),他一样样排除。他肯定这是个“阳微结”,他从“大便硬,心下满”来看问题的。那么,也就是“微恶寒”不是阴证,这是表不解。“手足冷”呢,是由于胃虚[按:卫虚还是胃虚,曾经存疑,后读到胡老后一条所讲,则知道肯定是胃虚],即津液虚,不达于四末,手脚就凉,这也不是特殊的陈寒。“头汗出”呢?热亢于上。他就是辨的“寒、热、虚、实、表、里”。

在六经上还是既有表,也有里,还有柴胡证就是少阳半表半里,都有。那么,如果都有的话,表、里、半表半里,他从“中”治,这是对的。由于少阳病忌汗、忌下,用柴胡汤是非常好。他搁个“可”,因为这个证不具备。所以他用字非常有分寸的。他说“主之”,那是毫无可疑。那么这一个(可与),让你在临床上还要细辨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48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4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