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9.伤寒五…

伤寒论第149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

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

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
“伤寒五六日”,这都是去表内传的时候,起码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。“呕而发热者”,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方面都得多看。前边讲的“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”,这是柴胡四证,四个主要的证候。后来又说了,“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”。我们上面看的“口不欲食”也是一证。这个(条文的)“呕”也是一证,发热不是柴胡汤的(特质),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,可是(本条为)“呕而发热”,柴胡汤是个解热剂,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。

所以“一证便是”也得全面地看问题。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,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。假如我们在临床上(所见)只是呕,那不是柴胡证。只是呕,小半夏汤证,内里有停饮,可以用小半夏,就是半夏、生姜。如果呕而头痛,这类是吴茱萸(汤)证。

“呕而发热”是少阳病,少阳病是阳性热病,那是小柴胡汤证,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,这个(条文所述情况)与小柴胡汤就对了。但是“以他药下之”是误治,那么下之后,有的时候病就变了,那另当别论了。如果“柴胡证仍在者”,未因误下(而生)变证,而且还是有柴胡证,那还可与柴胡汤。虽然误下之后,这个治法(与小柴胡汤)也不为逆,也是对的。

那么服(小柴胡汤)之后呢?“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”,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。这个前面咱们讲了,蒸蒸而振,这个人先感觉蒸蒸发热,然后打寒战,战汗的前驱症就这样子,先蒸蒸然、发热,后来战栗恶寒叫“蒸蒸而振”,随后就出现大汗,病就解了。这说明什么呢?这是瞑眩状态。他要是不吃泻药,开始“呕而发热”(就)与小柴胡汤(是)不会有这个情形的。由于泻后虚,人正伤了,前面也说过,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,那么药再中病要发瞑眩状态的。瞑眩,当大夫的也得知道,要不然的话就要跑急诊室去了,那一折腾非坏不可。我们遇到的病人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,但是还是柴胡证,你就告诉他,你吃这个药兴许有这个情形,但是,要遇着这个(瞑眩状态)你不要害怕,连续吃药就好了,他要是找急救去就坏了。(冯世纶插话:昨天晚上就有一个吃麻黄汤的。出汗以前,难受得不得了,高烧40度。打了针,汗也出了)只要是虚人,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。所以古人有一句话,“若药不瞑眩,厥疾弗瘳”,这是《尚书》上的话。这个地方(发生瞑眩状态,则疾病)非好不可,彻底好,这是好事不是坏事。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,这要是不知道,遇到这个事儿,得了(糟了)!着急了,说这个病人还了得?这一阵烧了,然后冷成这个样子,出一身大汗,他会寻思(心里说):坏了。

这是头一段,第二段也相当重要。第二段说的大陷胸汤证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鉴别法。

“若心下满而硬痛者”,心下就是指的胃,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热结于里,不但硬,而且疼,这就是大陷胸汤证。所以大陷胸汤主之。

“但满而不痛者”,心下这个部位,只是满,硬满,但是不疼,这是半夏泻心汤证,这是痞。这个为什么也叫痞?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证,心下痞硬,可是里面也有黄芩、黄连。就(半夏泻心汤证)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,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,也有黄芩、黄连嘛,所以也管它叫作痞,也叫泻心汤。其实它是心下痞硬,是胃虚而邪凑的这么种病,后面有解释,现在我先这么说。

柴胡剂,它是胁满,(在)两侧,(而)不是心下。既心下满也由胁牵引到心下,它必胁满,所以才说“柴胡不中与之”,这一句话就说了三个方剂的鉴别点。

一个心下满硬痛,这是大陷胸汤证。只是心下满而不痛,这是半夏泻心汤证。若是胸胁满,是小柴胡汤证。主要是三个,看起来是两个,其实含义是三个,“柴胡不中与之”,这一句话就包括了(三个方剂的鉴别点)。

我们看看半夏泻心汤,半夏、黄芩、人参、干姜、甘草、黄连、大枣。人参这个药,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,(但)它不是个万灵的药,人虚,它(人参)是补虚。药也有它的证候,人参补虚,在于胃虚,而且限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,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本书。我们平时用它(人参)也是健胃。如果胃实,那没有用人参的,那不是一个好药,那吃了有害无益。咱们说它(人参)补气,也有道理,气就是津液啊,它是来自于水谷,化生于胃,胃要不好,就津液不行而气虚,那个“气”就是指的津液说的。咱们上边说的“手足冷”(148条)就是的,手足冷,胃不行津液,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。那么这个方剂(半夏泻心汤)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,主要是硬,心下痞硬。

那么它也有邪,不是没有邪,胃虚则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,所以它用黄芩、黄连以祛热邪,这也叫心下痞硬。那么半夏、干姜,我们看《金匮要略》有半夏干姜散,它治呕。人参与甘草、大枣合着统统是健胃安中的药,都是甜药。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,有半夏、干姜;有人参、黄芩、黄连,也能治心下痞硬,它非“心下痞硬”不可,只是“心下痞”不行。半夏和干姜都是辛,干姜更温,都是祛水的。不光有热,同时由于胃虚,水也往上凑,胃中有停饮,里头有振水声,肚子里面呱啦呱啦叫唤,另外还有腹中雷鸣、大便溏泄,这个方子(半夏泻心汤)全治的。那么在这儿他只是提个“心下满”,这不是全部症状,全部症状(是):呕而心下痞硬,腹鸣,它(半夏泻心汤证)必有这些症状,或者下利,下利它也治。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,这个方剂都常用的。又有呕,大便又溏泄,肚子呱啦呱啦叫唤,心口这个地方感觉堵塞,不愿意吃东西,这个方剂都常用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49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4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