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54.心下痞…

伤寒论第154条

陈慎吾
陈慎吾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

另外再讲两个泻心汤,这两个泻心汤跟前三个泻心汤不同,前面我们讲的这几个泻心汤治痞是上下一起治,上面治上热,下面治下寒,中间就健脾胃。现在我们要讲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就不是这个治法了。这个是因为心下痞结住了,结住了之后上面的热太盛了,它就泄上面的热,把上面的热一泄,痞就通开了、好了。刚才我不是讲了吗,有的是因为升降失常而成痞的,有的是因为痞而升降失常的,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的。如果是因为升降失常而成痞的,那就是上下一起治,升降一起管,多方面治。如果是因为痞而升降失常的,那你把痞通开升降就恢复了。下面我们讲的这两个就是因为痞而升降失常的。这是两个,可是症状一样,病理差不多,就是机制不同。

“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”。“心下痞”,是痞证。“按之濡”,按着是软的。“其脉关上浮者”,关上主什么呢?主胃。寸关尺这个三部脉寸主上、尺主下、关主中,中部的病你就看关脉,左关看肝,右关看脾。他这没说左关、右关,他说关上见浮,为什么关上浮啊?关上的气血多了。气血多了就热,关上浮表示胃有热。

这个怎么治呢?大黄黄连泻心汤。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个方子里面就两味药,大黄二两,黄连一两,可是我们用的时候要加上黄芩,大黄二两,黄芩二两,黄连一两。为什么呢?不管书上怎么说的,我们总认为黄连、黄芩并用的时候治心下痞最好,治因胃热而见痞的最好。这个是我们临床上的经验,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方子把黄芩加上去比较合适。黄连、黄芩、大黄三味药,这个名字叫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
为什么叫泻心汤啊?心下痞,叫泻痞汤才对啊,因为心下有痞,心火不能够下消,所以上面更热,心火不能够下消导致下面寒不能化,所以变成上热下寒。这个虽然不是上热下寒,但是上热已经形成了,所以非得把心火给他泻下去,痞证就通开了,这是因痞而成的升降失常。

这个煮法我再说明一下。前面三个泻心汤全都是先煮一遍,煮完一遍把渣滓去掉,渣滓去掉之后再煮。是“去滓再煎”。不是像一般的煎药,把药搁里头就煎,煎完了之后把渣滓一澄就行了,不是这样的。这是寒热并用、补泻兼施的一种和法。还有一种意思在里面,就是不愿意多喝药,再煎浓缩一下。那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“去滓再煎”吗?不是的,大黄黄连泻心汤不但不“去滓再煎”,它连煎都不煎,拿开水冲,跟沏茶一样。你看,“上二味,以麻沸汤二升,渍之,须臾,绞去滓,分温再服”。这是分两次吃的,分两次吃的分量就可以稍重一点。他这是用沏的办法,把这个大黄、黄连、黄芩搁在一起,拿开水一沏,沏的时候跟沏茶似的,把渣滓去掉了就服。这样一刷洗、一带就下来了,并且走得快。尤其是大黄这味药,你要久煮了,它一点泻下的力量都没有了,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用大黄泻的时候都后搁进去,开方子的时候大黄就写后入。

专题:154.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
来源:《陈慎吾伤寒论讲座》
上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154条
下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5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