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54.心下痞…

伤寒论第154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《千金翼》“濡”前有 “自”字。《玉函》“浮”前有“自”字。

汪琥云:关上浮者,诸阳之脉皆浮也。以手按其痞处虽濡,纯是邪热壅聚,故用此汤以导其热,而下其邪也。成注云“虚热”者误。夫中气虽虚,邪热则聚,故仲景以实热治之。若系虚热,则不用大黄、黄连矣。

钱璜云:心下者,心之下,中脘之上,胃之上脘也。胃居心之下,故曰心下也。其脉关上浮者,浮为阳邪,浮主在上,关为中焦,寸为上焦,因邪在中焦,故关上浮也。按之濡,乃无形之邪热也,热虽无形,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,故以此汤主之。

丹波元简云:柯氏改“濡”作“硬”,柯氏《方论》又以“濡”为“汗出湿濡”之义,徐灵胎亦为“心下濡湿”,《金鉴》“濡”上补“不”字,并非也。

大黄黄连泻心汤方

大黄二两黄连一两

上二味,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,绞去滓,分温再服。原注: 臣亿等详大黄黄连泻心汤, 诸本皆二味。 又后附子泻心汤, 用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附子, 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, 后但加附子也, 故后云附子泻心汤, 本云加附子也

汪琥云:麻沸汤者,熟汤也。汤将熟时,其面沸泡如麻,以故云麻。痞病者,邪热聚于心下,不比结胸之大实大坚。故用沸汤渍绞大黄、黄连之汁温服,取其气味皆薄,则性缓恋膈,能泄心下痞热之气。此为邪热稍轻之证,大抵非虚热也。

钱璜云:麻沸汤者,言汤沸时泛沫之多,其乱如麻也。《全生集》作“麻黄沸汤”,谬甚。

《千金翼》注:此方必有黄芩。《医垒元戎》:本方加黄芩,为伊尹三黄汤。

《金匮要略》:心气不足,吐血,衄血,泻心汤主之。于本方加黄芩一两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

《千金方》:巴郡太守奏三黄圆,治男子五劳七伤,消渴,不生肌肉,妇人带下,手足寒热。加减随四时

又三黄汤,治下焦结热,不得大便。于本方去黄连,加栀子、甘草。若大便秘,加芒硝二两。

《外台秘要》集验:疗黄疸,身体面目皆黄。大黄散,三味各等分,捣筛为散,先食服方寸匕,日三服,亦可为丸服。又出《千金》

《圣惠方》:治热蒸在内,不得宣散,先心腹胀满,气急,然后身面悉黄,名为内黄。即本方

《和剂局方》:三黄圆,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。上焦有热,攻冲眼目赤肿,头项肿痛,口舌生疮;中焦有热,心膈烦躁,不美饮食;下焦有热,小便赤涩,大便秘结;五脏俱热,即生疮痍。及治五般痔疾,粪门肿痛,或下鲜血。三味各等分,为细末,炼蜜为圆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圆,热水吞下。小儿积热,亦宜服之。丹按: 本出《圣惠方·热病门》

《活人书》:泻心三黄汤,妇人伤寒六七日,胃中有燥屎,大便难,烦躁谵语,目赤,毒气闭塞,不通。即本方。如目赤睛疼,宜加白茯苓、嫩竹叶,泻肝余之气。

《拔萃方》:犀角地黄汤,治主脉浮,客脉芤,浮芤相合,血积胸中。热之甚,血在上焦,此药主之。于本方加地黄。

《张氏医通》:噤口痢,有积秽太多,恶气熏蒸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木香。

铁樵按:心下痞,用大黄黄连泻心汤,固知汤属阳证,属热证,故用三黄正治。然“关上脉浮大者”一句,却不可为训。其一,痞为病在里,脉决不浮。浮为太阳脉,因体温集表,然后浮脉应之也。如云太阳病脉亦有不浮者,“浮”字未可执一而论,却亦不必关上浮大,寸尺两部不浮大。寸以候咽喉、头部,尺以候腰膝胫股,关上以候胸中,是经验上之事,难以理解者也,我亦知之。特痞证而云关上浮大,则事实不如此。其二,热向里攻,指尖渐厥,心下温温欲吐,关上脉滑数,确是事实。然则浮大字当改正。因吾所根据者,为人体之病理,自较宋版《伤寒论》为可靠也。其三,心下痞,按之濡,为证,脉关上浮,为脉。证与脉二者合参,以为用药之标准,是矣。然学者若仅凭此证此脉,而用大黄黄连泻心汤,十九不免偾事。迨既误之后,执此条经文自解,可以为诿过之计,于事实无益。不但于事实无益,或且因此不愿读书,则为害大矣。然则奈何“浮大”字当改正?固然,改正之后,仍不是为用药之标准,当更注意舌色。例如大承气,本为吾人习用之药,而其难用,较泻心为甚。根据种种见证之外,更须根据舌苔,此所谓合色脉也。舌苔,吴又可论之最详,指用承气言。惟其色不可图。前年见有用三色版印舌图者,仍失真,不足为据。笔舌所不能达,自我视之,殆较脉为难喻,非从师临诊,由口授不可。今言其大略,舌绛而干,复见滑数之脉,再有胸痞、按之濡之证,然后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矣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5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