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58.伤寒中…

伤寒论第158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中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热结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“谷”前,《外台》有“水”字。心烦,《玉函》《脉经》作“而烦”。“不得”间,《外台》有“能”字。《脉经》《千金翼》“谓”作“为”,“复”后有“重”字,“使硬”作“使之坚”,《外台》并同,《玉函》亦有“之”字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毋论伤寒中风,表未解,总不当下,医反下之,或成痞,或作利。今其人以误下之故,下利日数十行,水谷不化,腹中雷鸣,是邪乘里虚而利也。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,是邪陷胸虚而上逆也。似此痞利,表里兼病,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。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可见此痞非热结,亦非寒结,乃乘误下中虚,而邪气上逆,阳陷阴凝之痞也。故以甘草泻心汤,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。

张志聪云:挟邪内入,有乖蒸变,故谷不化,而腹中雷鸣。

丹波元简云:谷不化,喻氏、钱氏、张氏、柯氏,以“完谷不化”为解,非也。谓“胃弱不能转运,故水谷不得化,留滞于腹中,作响而雷鸣也”。

甘草泻心汤方

甘草四两, 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。《外台》作” 二两” 半夏半升, 洗。《外台》有” 去滑” 二字大枣十二枚, 擘黄连一两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原注:臣亿等谨按:上生姜泻心汤法,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,今详泻心以疗痞,痞气因发阴而生,是半夏、生姜、甘草泻心三方,皆本于理中也。其方必各有人参,今甘草泻心中无者,脱落之也。又按:《千金》并《外台秘要》,治伤寒𧏾食用此方,皆有人参,知脱落无疑。《外台》云:一方有人参三两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方以甘草命名者,取和缓之意也。用甘草、大枣之甘,补中之虚,缓中之急;半夏之辛,降逆止呕;芩连之寒,泻阳陷之痞热;干姜之热,散阴凝之痞寒。缓中降逆,泻痞除烦,寒热并用也。

丹波元简云:《总病论》:本方有人参。注云:胃虚故加甘味。《医垒元戎》:伊尹甘草泻心汤,即本方有人参,云伊尹汤液。此汤也七味,今监本无人参,脱落之也。又按《元戎》文:《医方类聚》引《南阳活人书》,今所传《无求子活人书》无此文。

《金匮要略》曰: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,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,蚀于上部则声喝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即本方, 亦 用人参三两

《张氏医通》曰:痢不纳食,俗名噤口。如因邪留胃中,胃气伏而不宣,脾气因而涩滞者,香、连、枳、朴、橘红、茯苓之属。热毒冲心,头疼心烦,呕而不食,手足温暖者,甘草泻心汤去大枣,易生姜。此证胃口有热,不可用温药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5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