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72.太阳与…

伤寒论第172条

陈慎吾
陈慎吾

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

上面两个方子水全停在胃,可有的病水它不停在胃里,所以这一条他就告诉你这么一个病症。“太阳病”,他说是表病啊;“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”,因为饮水多,可是小便利;“必心下悸”,一定心下跳,水聚于胃了;“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”,喝水多、小便少,那是水聚于膀胱了,水聚于膀胱一定“苦里急”,这个“里急”就是少腹里急。这条是什么呢?辨水聚的部位,由症状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水聚在什么地方。

这一条很有用处,因为这个少腹难过,少腹涨、满、疼痛这叫急,他为什么不少腹满就说少腹满、少腹痛就说少腹痛、少腹涨就说少腹涨呢?他单说个急呢?意思是说不上怎么个难过,也许有涨、也许有痛不一定,反正那地方难过。他加个“苦”字干什么?他“苦里急”,以那个难过为最苦。这个病人来的时候,他首先就说:“我这个少腹涨极了”,头一句他就是这个,这就是“苦里急”,他一定以此为苦,不然他就不会诉苦。

五苓散证一般的伤寒注家都给它分在太阳腑证,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分在腑证。而事实上是什么呢?是太阳表不解、里有水,它这个停水的部位并不在膀胱。它不在膀胱为什么还要说是太阳腑证呢?因为膀胱经络在人身的各部分。那么它这个水怎么形成的呢?是太阳循经,寒水在里,这么一个原因。我们临床治疗要看他的症状,它的症状是口渴,小便不利,表证还有一点,或有或无都可,并不是非有不可,没有表证也可以。不过没有表证与有表证的吃药的方法不同,有表证的一定要叫他多喝水,多喝热水好出汗,没有表证那就不必多喝水,这是服药的方法。总之它的症状是脉浮,小便不利,口渴,有时有点热、有点烦。

五苓散证还有一个隐藏的症状,刚才我提出来了,是什么?汗。五苓散证这些条里头每一条都有,所以我们总结五苓散证都见汗出,都有汗。

《伤寒论》71条是讲什么呢?是真正胃里水干与胃里水多的比较。胃里干也能口渴,也能小便不利,那你一喝水就好;胃里停水也是口渴,也是小便不利,那你就要吃五苓散祛水。这两个不能辨错。当然如果是五苓散证你误认为是胃中干,你少少给点水喝,那关系不大,可是如果要是胃中干你误认为是五苓散证,那坏了,那就是胃本来就干这个时候你还给他利小便,你看这个结果是什么?津液更亏了。《伤寒论》74条讲的是这个中风发热,有表里证,这个症状就是“水入则吐”的水逆证。五苓散证发展到最后一定成“水入则吐”的水逆证,因为他喝太多了,水没有出路。

第159:伤寒,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
下利就是俗话说的泻肚。治泻肚的方法很多。

第一个方法是用泻心汤治疗痞证下利。我们讲过甘草泻心汤治疗“其人下利日数十行”,生姜泻心汤治疗上面有“干噫食臭”,下面有“腹中雷鸣,下利”。那么甘草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证的下利是什么?是中间气堵住了,上热下寒,上面尽管干噫食臭有热,可是下面泻肚有寒,这是上热下寒的一种泻肚,用泻心汤治。

第二个方法是用理中汤治疗脾寒下利。脾本身虚了、寒了,这种病证用什么治疗呢?用理中汤。理中汤是什么药呢?人参、白术、甘草、干姜,人参、白术能健脾胃,甘草、干姜恢复胃阳,理中汤治脾虚脾寒。

第三个方法是用涩法治疗滑脱下利。大肠滑了,收缩不住,可以用涩法,民间常用偏方石榴皮治滑脱下利。这个治法有点强暴,泻肚若强行止住流弊很大,如果肠子里有脏东西没清除干净时,用涩法给止住,那就容易出毛病。尤其遇到痢疾时,大便量少而次数多,脏东西全扒在肠道里,这时候用涩法治疗,脏东西停在里面能慢慢腐蚀肠道啊。所以这涩法轻易不能用,不是真正滑脱了不能用涩法。

第四个方法是用利小便法治疗下利。我们学过利小便这个方法。利小便治泻肚效果很好。有专家做报告的时候谈过小儿泻肚用利小便的方法。前两天山西那边发生小儿毒性痢疾,怎么治也治不好,结果有专家用五苓散治好了。那是什么方法呢?利小便啊。记得我讲过五苓散的案例,京师大疫,汗之死、下之死、清凉也死,就用五苓散治。五苓散既能解热又能排湿,中暑用五苓散效果好,泻肚用五苓散也是效果挺好。

这四种方法都治疗下利,这四个法子你知道了,这一段也就掌握了。“伤寒,服汤药,下利不止”,这是说病因,因为患者吃别的药导致下利不止。“心下痞硬”,心口这地方就像堵住一样。包含前面我们讲的这几个方子全治心下痞硬,你得分辨一下,不能粗枝大叶地看,认为心下痞硬就是泻心汤证。

上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172条
下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7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