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73.伤寒胸…

伤寒论第173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

成无己云:此伤寒邪气传里,而为下寒上热也。胃中有邪气,使阴阳不交,阴不得升,而独治于下,为下寒,腹中痛;阳不得降,而独治于上,为胸中热,欲呕吐。与黄连汤,升降阴阳之气。

程应旄云:此等证,皆本气所生之寒热,无关于表,故着二“有”字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伤寒未解,欲呕吐者,胸中有热邪上逆也。腹中痛者,胃中有寒邪内攻也。此热邪在胸,寒邪在胃,阴阳之气不和,失其升降之常,故用黄连汤,寒温互用,甘苦并施,以调理阴阳而和解之也。伤寒邪气入里,因人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,此则随胃中有寒,胸中有热而化,胸中痛欲呕吐,故以是方主之。

汪琥云:《条辨》《尚论篇》皆以风寒二邪,分阴阳寒热,殊不知风之初来,未必非寒,寒之既入,亦能成热,不可拘也。

《病源候论·冷热不调候》曰:夫人荣卫不调,致令阴阳否塞。阳并于上,则上热,阴并于下,则下冷。上焦有热,或喉口生疮,胸膈烦满;下焦有冷,则腹胀肠鸣,绞痛泄利。

《宣明论》曰:腹痛欲呕吐者,上热下寒也,以阳不得降,而胸热欲呕,阴不得升,而下寒腹痛,是升降失常也。

黄连汤方

黄连三两。《玉函》作“二两”甘草三两, 炙。《玉函》作“一两”干姜三两。《玉函》作“一两”桂枝三两,去皮。《玉函》作“二两”人参二两。《千金翼》作“三两”半夏半升,洗。《玉函》作“五合”大枣十二枚,擘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。温服,昼三夜二。疑非仲景方。成本 作“温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”,无“疑非仲景方”五字,《玉函》亦无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君黄连以清胸中之热,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。半夏降逆,佐黄连呕吐可止;人参补中,佐干姜腹痛可除。桂枝所以安外,大枣所以培中也。然此汤寒温不一,甘苦并投,故必加甘草,协和诸药。此为阴阳相格,寒热并施之治法也。

柯韵伯云:此与泻心汤大同,而不名泻心者,以胸中素有之热,而非寒热相结于心下也。看其君臣更换处,大有分寸。

《伤寒类方》曰: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。诸泻心之法,皆治心胃之间,寒热不调,全属里症。此方以黄芩易桂枝,去泻心之名,而曰黄连汤,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。胃中邪气,尚当外达,故加桂枝一味,以和表里,则意无不到矣。

铁樵按:前节着眼处是太阳少阳,此节着眼处实是阳明太阴。腹为太阴之领域,姜为脾药甚显著也。推究其所以然之故,当亦是胆汁不能输送至十二指肠之故。凡粪带褐色者,因有胆汁之故,其无胆汁者,粪呈淡黄带白色。感寒而腹痛者,其粪正是淡黄带白,则谓此节所言,乃胆汁不能达十二指肠之病甚确。黄连泻心,“心”字即指胸中。以本节与泻心汤诸节互证,腹痛为寒,呕吐为热,腹部为脾,胸中为胃。质言之,脾寒胃热耳,亦即后世医生常言之“太阴湿土”“阳明燥金”。徒因《伤寒论》文字毫无一定,遂至解人难索。例如胃之一物,有时谓之胸中,有时谓之心,其实皆指“阳明胃家实”之胃。脾之一物,有时谓之腹,有时谓之中焦,有时乃谓之胃,其实皆指“足太阴

脾约”之脾。《伤寒论》文字,如此不可捉摸,是否本文如此,抑由后人改窜而然,不得而知。吾侪若不能从病理上根本探讨,鲜有不为其炫惑者。注家既不敢直揭本文之非,又必强作解。人不甘自居于不知之列,处处迁就,处处牵强,遂如着败絮行荆棘中,无在不感挂碍之苦,则不知根本解决之为害也。喻嘉言有进退黄连汤,谓本方之黄连、姜、桂可以随病症之寒热为进退,故名。舒驰远为喻氏再传弟子,谓进退黄连汤试之颇效,然其理不可晓,不敢再试。自今日观之,有何不可晓?是亦可见喻氏学说之颟顸,能堕人五里雾中。舒驰远注《伤寒》于不可解处,辄大骂王叔和,于本节直注曰:不懂。近世读《伤寒论》者,全无真信仰心。《温病条辨》《广温热论》等恶浊书籍,遂得横行一时,皆《伤寒论》文字不可捉摸,而研医者不能根本探讨之为害也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7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