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77.伤寒脉…

伤寒论第177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伤寒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心动悸,《玉函》作“心中惊悸”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心动悸者,谓心下筑筑惕惕然,动而不自安也。若因汗下者多虚,不因汗下者多热。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属饮;厥而下利者,属寒。今病伤寒,不因汗下,而心动悸,又无饮热寒虚之证。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,即主以炙甘草汤者,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,不任寒邪,故脉不能续行也。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,亦在所不顾,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,通行营卫为主也。

炙甘草汤方

甘草四两,炙生姜三两,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。《金匮》有“酒洗”字,《千金翼》有 “切”字桂枝三两,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,去心麻仁半升。成本作“麻子人”大枣三十枚,擘。成本、《玉函》作“十二枚”
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胶烊消尽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名复脉汤。

柯韵伯云:一百十三方,未有用及地黄、麦冬者,恐亦叔和所附。然以二味已载《神农本经》,为滋阴之上品,因《伤寒》一书,故置之不用耳。此或阳亢阴竭而然,复出补阴制阳之路,以开后学滋阴一法。生地黄、麦冬、阿胶滋阴,人参、桂枝、清酒以通脉,甘草、姜、枣以和营卫,结代可和,而悸动可止矣。

张璐云:津液枯槁之人,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。麦冬、生地,溥

滋膀胱之化源,麻仁、阿胶,专主大肠之枯约,免致阴虚泉竭,火燥血枯,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。

丹波元简云:《名医别录》:甘草,通经脉,利血气。《证类本草》《伤寒类要》:治伤寒心悸,脉结代者,甘草二两,水三升,煮一半。服七合,日一服。由是观之,心悸脉结代,专主甘草,乃是取乎通经脉、利血气,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汤也。诸家厝

而不释者何?

柯氏《方论》曰:仲景凡于不足之脉,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,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,甚则加人参以生脉。此以中虚脉结代,用生地黄为君,麦冬为臣,峻补真阴者。然地黄、麦冬,味虽甘而气则寒,非发陈蕃秀之品,必得人参、桂枝以通阳脉,生姜、大枣以和营卫,阿胶补血,甘草之缓不使速下,清酒之猛捷于上行,内外调和,悸可宁而脉可复矣。酒七升,水八升,只取三升者,久煎之则气不峻,此虚家用酒之法。且知地黄、麦冬得酒则良。此证当用酸枣仁,肺痿用麻子仁可也。如无真阿胶,以龟板胶代之。

《千金翼》:复脉汤,治虚劳不足,汗出而闷,脉结心悸。行动如常,不出百日;危急者,二十一日死。越公杨素,因患失脉七日,服五剂而复。

《千金方》:炙甘草汤,治肺痿涎唾多出血,心中温温液液者。即本方。《外台秘要》引仲景《伤寒论》,主疗并同

《卫生宝鉴》:至元庚辰六月中,许伯威五旬有四,中气本弱,病伤寒八九日,医者见其热甚,以凉剂下之。又食梨三四枚,伤脾胃,四肢冷,时昏愦,请予治之。诊其脉,动而中止,有时自还,乃结脉也。亦心动悸,吃噫不绝,色青黄,精神减少,目不欲开,踡卧恶人语。予以炙甘草汤治之,减生地黄,恐损阳气,剉一两,服之不效。再于市铺,选尝气味厚者,再煎服之,其病减半,再服而愈。凡药昆虫草木,生之有地,根叶花实,采之有时,失其地性味少异,失其时气味不全。又况新陈不同,精粗不等,倘不择用,用之不效,医之过也。

《张氏医通》曰:酒色过度,虚劳少血,津液内耗,心火自炎,致令燥热乘肺,咯唾脓血,上气涎潮。其嗽连续不已,加以邪客皮毛,入伤于肺,而自背得之尤速,当炙甘草汤。徐彬《金匮论注》曰:余妾曾病此,初时涎沫成碗,服过半月,痰少而愈。但最难吃,三四日内,猝无捷效耳。

专题:177.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
来源: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7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