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87.伤寒脉…

伤寒论第187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。

伤寒,脉应该浮紧,伤寒是表实,精气充斥于体表,所以脉浮紧,脉里面充血,一摸它紧。那么现在脉浮缓,浮而缓、弱,这就是精气不足于外,这说明什么问题呢?当然(除了精气不足,也可能)这里头有留湿留饮的情况,我们方才不讲了嘛,脾为胃行湿,湿行,输送到表,脉络就紧;如果由于胃虚,不能够布其津液,而为湿停留在内,所以外边的脉缓,也不紧。搁个“伤寒”,就是没有汗。

那么,这一节,你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大青龙汤证,“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”。停湿有水气这类的表证,虽然无汗像伤寒,但是,脉不紧而缓,也是停湿。这一句里头隐含着就是:留湿于内,而精气反不足于表。所以,虽然是无汗(像是)伤寒的证型,但是,脉浮缓。

手足自温者,手足就是四末,离人身最远,寒热验之于手足,这是最普通(的鉴别法)。那么胃虚有寒,阳气不达于四末,阳气就指着津液、血液,手脚就凉。反之,胃气强,有热,手脚就要热。可是真正的阳明病的热,不光手足,一身手足俱热。咱们前面讲身热汗自出,全身没有不热的。那么,现在只是手足自温,里头热是热了,但是里头有停湿停水的情况,所以说“系在太阴”。

里证有两种,一种内里停水,还不能够收涩,上吐下泻,就是后头要讲的太阴病;一种是胃肠中燥,而发生胃家实的阳明病。

这条说,原来是太阳伤寒,太阳伤寒是病传里了,可是只是手足温,脉又有停湿之象,所以“系在太阴”。(因为)古人说“太阴停湿”、太阴脾脏,(所以出现)那种解释。

又有湿,又有热,湿热相郁。如果是“系在太阴”、停湿在内的话,身能发黄。咱们讲的黄疸是郁热在里,郁热在里的意思就是又有湿、又有热。热郁湿叫作郁热,那要发黄疸的。

可是,若小便自利者,小便自利有两个问题:一个小便自利,湿得以下泄,湿祛热留,这不会发生黄疸的,不能够为郁热啊(另一个是小便不利,为系在太阴,热郁湿,就要发黄)。为什么小便自利呢?这是讲“水火进退”啊。同是邪陷于肠胃之里,如果火进而湿退,就为阳明病。火进者,湿自然退。所以,阳明病出汗也是这个道理。阳明病大便硬,小便自利,也是这个道理。自利就是频、频多,那么,就是因为内里有热的关系。如果小便要是不利呢?里头系在太阴,水、湿不能去。热郁湿,就要发黄。如果热盛于湿,小便自利,水去而纯粹有热,这叫到七八日,大便不通了,所以为阳明病也。

这段相当好。这段说明,一个病位都是在胃肠里头,有两种病发生,通常这两种病,可为阴可为阳的时候,同时由太阳病传里,如果火进水消,这要发生阳明病;如果水进而火衰,这要发生太阴病。所以,他特意搁这一节,很有道理的。

所以,太阴病和阳明病,就是一个部位两种病。可是在湿和水火互相进退的时候,如果火也有,湿也存在,就能发生黄疸。在太阴病也有这一节,黄疸后头要讲。

(此篇为)阳明病,为什么要讲讲太阴呢?阳明病主要是热盛津虚,阳明病的死亡,也是津虚之厉害了。阳明病不死人,就怕热实而津液已经虚得不得了。这时候难治。攻,人不行了,不胜药;补,越补火越盛。所以,这时候,可以死人。后头都有,我先略略说说。后头有很多都讲“水火进退”的这种情况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87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8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