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07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07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阳明病,不吐不下,心烦者,可与调胃承气汤。

“不吐不下”,这是针对栀子豉汤说的,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,那是虚烦。经过吐下之后,里头没东西了,所以,这个烦是虚烦。

如果有阳明病的外观,像我们前面讲的,确定为阳明病的病型:外证是发热汗出、不恶寒但恶热;腑证就是胃家实。这类的阳明病,没经过吐和下,这种烦躁为实烦,是胃家实的烦,可与调胃承气汤。

(本条)这是简文。调胃承气汤这个方药前面也讲了,这在承气汤中是最轻的泻下剂。调胃者,就是胃不和,而用这个方子加以调。看它起的这个方名不像个大泻下药,主要在甘草这一味。大黄配合芒硝泻下相当重。大黄这个药能涌下,它刺激肠道蠕动,使这粪便很快往下走;芒硝能够软坚祛热,里热结成坚块的东西它(芒硝)能够将之稀薄了。所以这两个药物合到一起,泻下的力量相当重。古人有句话,大黄不配伍芒硝,就像快刀无刃似的。快刀不开刃,它发钝。这两个药物搁到一起泻下非常猛峻,可是配上甘草这个药,就能够缓其猛下。

甘草这个药,我们在临床中,疾病有急迫的情况,如病人疼得急迫等,或者是各方面的急迫,比如烦躁急迫等,它(甘草)能够缓解症情的急迫,如反复睡不着觉,或肿痛得厉害,所以甘草它也缓痛,人体有急迫的病情这种情况用甘草。这是对治疗方面说。

那么它(甘草)对药力也起缓解的作用,所以咱们用泻下药,要是配上甘草就不会虚脱,所以叫调胃承气汤,它(甘草)使药的作用缓缓发作,所以它调和胃气。甘草这个药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也是这样子:如果大泻下,用大利尿剂,要求(起效)快,甘草用不得。你看五苓散、猪苓汤,是利尿里头最厉害的,都没用甘草。那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也都没有甘草,那(些方药)都是利于速下。调胃承气汤,搁个甘草叫调胃,就是缓于调之的意思。

那么(调胃承气汤)这个方剂是不是大泻下?是的,你看这个分量就看出来了,大黄是四两,古人一两合现在就是三钱,咱们现在用克计算就是9克,那么四两,三四一两二,一两二是顿服,药量很重了,你看它后头写的是顿服,我认为这是错的。在太阳篇里头那个调胃承气汤它说是“分再服”,两次,两次也是很重的了,六钱大黄也就不轻了。而且芒硝(半斤的“斤”)它是个错字,半斤错了,是半升,古人一升就是小一点的茶杯这么一茶杯,半升就是半茶杯。(假若真是)这个半斤更重了。但是半茶杯也不轻,要是顿服的话那就了不得,再加上大黄(药量太重了),就是有甘草也不行。

所以对于古人的方子,我们不要死于它的分量,那么根据用这个调胃承气汤(的实际药物用量),这几个承气汤都是的(这样的用量原则)。“少少与之”,虽然方剂的量挺重,一回别给他吃那么些也行啊。我们在临床应用之时,一般调胃承气汤的大黄顶多用四钱,一般就是三钱,就是现在说9克、10克就行了。芒硝是分冲的,咱们现在是两剂煎法了,芒硝可以搁12克,一回搁6克,两煎嘛。甘草搁6克。这是一般用调胃承气汤的药量就蛮好。那么遇到轻病,我们一煎药也可以分两次用,就是少少与之。如果遇到重症,我们也可以根据情况略加泻下药。

这个书是有些传抄错误的。它(调胃承气汤)的分量也是一样(也可能有传抄错误),古人说是匀两次吃,就是两剂,要是两剂,大黄就是四两,一剂就是二两,二两就是六钱,也是够重的,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不必一定按着(原书)这个分量。

专题:207.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
来源: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07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20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