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08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08条

曹颖甫
曹颖甫

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;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;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,勿令大泄下。

大承气汤方

芒硝半斤大黄四两,酒洗枳实五枚,炙厚朴半斤,炙,去皮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枳、朴,取五升,去滓,纳大黄,煮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。得下,余勿服。

小承气汤方

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初服汤当更衣,不尔者,尽饮之;若更衣,勿服。

脉迟为胃中虚寒,前于“食难用饱”条内,已略言之,特其义尚有未尽,不得不更申前说。盖胃中谷气,实为生血之源。胃所以能消谷者,胆汁实为主要。胆火随卫气而动,卫气昼行于阳,自下而上,由三焦还入于胃,则能食;由心而入脑,则思虑强。夜则行于阴,自脑渐降,则思虑少;由胃而下入于肾,故不饥不渴;由肾而入膀胱,故小便多。黎明则达于宗筋,故宗筋张,浃晨而起,小便一泄其热,乃又随卫阳而上出。少年多欲之人,往往饮食锐减,思虑恍惚者,皆由夜行于阴之时,伤其胆火故也。脉中营气,视血为强弱,胆火盛而纳谷多,富其生血之源,故脉数;胆火虚而纳谷少,生血之源不足,故脉迟。人之一身,血为最热,血分充,故里温迫水气外泄而其体轻;能食壮盛之少年,往往多汗,能日行数十里而无倦容。血液虚,故里温不胜水气,水气留着肌理而其体重。老年食少,肌肉枯燥无汗,故好眠睡;少年虚羸者,面无血色,皮毛不泽,故亦不能动作;垂死之人,分肉不温而生阳绝,故重如铁石。故病者因胆汁不能消谷,损其生血之源,于是因血虚而脉迟。虽汗出不恶寒,病机渐入阳明,而汗出不彻,其身必重。此证若恶风而见浮脉,即为防己黄芪汤证。但见短气、腹满而喘、外有潮热,即阳气有外达之机,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以助之,所谓喘家用桂枝汤,加厚朴、杏子佳也。惟外已解者,乃可攻里。但令手足濈然汗出,则胃液悉化为汗,不复下行滋溉,肠中大便已燥,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,若汗多而微见发热恶寒,其外未解,犹为麻杏石甘汤证,承气汤不中与也。若腹大满不通,不得已而用下法,亦不过用小承气汤而止。言外可见大便略通,并小承气汤亦可不用。近人于此证,不识为太阴阳明合病,名之曰湿温,舍苍术白虎汤一方外,更无余事。曾亦知表气不达,湿留肌腠者,有时当从汗解乎?又其下者,反用生地、石斛等滋阴之品,锢其表汗,汗液结成细菌,名之曰白㾦,虽未必致人于死,亦太多事矣。予治病虽少,然二十余年,未见有发白㾦者,亦可信医家制造之别有专长也。

上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08条
下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20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