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23.若脉浮…

伤寒论第223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若脉浮,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若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是阳明饮热并盛,宜猪苓汤,利水以滋干。

柯韵伯云:连用五“若”字,见仲景设法御病之详。栀豉汤所不及者,白虎汤继之,白虎汤不及者,猪苓汤继之,此阳明起手之三法。所以然者,总为胃家惜津液,既不肯令胃燥,亦不肯令水渍入胃耳。

程应旄云:热在上焦,故用栀子豉汤;热在中焦,故用白虎加人参汤;热在下焦,故用猪苓汤。

喻嘉言云:汗出、不恶寒、反恶热、身重四端,则皆阳明之见症。

丹波元简云:若脉浮之浮,其义未详。魏氏、钱氏、锡驹并云:表邪未尽。果然,则与五苓散证何别?汪氏云:非风邪在表之脉浮,乃热邪伤气之脉浮也。此亦未见经中有其说。张氏乃以此条,编入《温热病篇》,云:伤寒小便不利,以脉浮者属气分,五苓散;脉沉者属血分,猪苓汤。而温热病之小便不利,脉浮者属表证,猪苓汤;脉沉者属里证,承气汤。此说亦是臆造,经无明文,不可从也。特《活人书》:若伤寒引饮,下焦有热,小便不通,脉浮者,五苓散;脉沉者,猪苓汤。王氏则云:此条“浮”字误也,“若脉”字下,脱一“不”字矣。成氏直以脉浮释之,而朱氏却以脉沉言之,胥失之矣。若曰脉浮者五苓散,不浮者猪苓汤,则得仲景之意矣。盖其作沉,作不浮,未知本经旧文果然否,然推之于处方之理,极觉明确,故姑从其说焉。汪昂云:改脉浮为不浮,方书中无此文法。

又云:按,喻氏云:四段总顶首段。《医学纲目》引本条云:阳明病,脉浮紧,咽燥口苦,腹满发热,汗出不恶寒,若下后,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正与喻意符矣。汪氏云:白虎汤证,即或有小便不利者,但病人汗出多,水气得以外泄。今观下条云“汗出多,不可与猪苓汤”,乃知此证其汗亦少,汗与溺俱无,则所饮之水,安得不停?故用猪苓汤,上以润燥渴,下以利湿热也。又云:今人病热,大渴引饮,饮愈多则渴愈甚。所饮之水既多,一时小便岂能尽去?况人既病热,则气必偏胜,水自趋下,火自炎上,此即是水湿停而燥渴之征,故猪苓汤润燥渴而利湿热也。

猪苓汤方

猪苓去皮茯苓 泽泻 阿胶《外台》有“炙”字 滑石碎,各一两。《外台》有“棉裹”二字
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纳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成本“内”后有“下”字。“烊消”,《玉函》作“消尽”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赵羽皇曰:仲景制猪苓汤,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,然其旨全在益阴,不专利水。盖伤寒表虚,最忌亡阳,而里虚又患亡阴,亡阴者,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。故阴虚之人,不但大便不可轻动,即小水亦忌下通。倘阴虚过于渗利,则津液反致竭。方中阿胶质膏,养阴而滋燥,滑石性滑,去热而利水,佐以二苓之渗泻,既疏浊热,而不留其壅瘀,亦润真阴,而不苦其枯燥,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。故利水之法,于太阳用五苓加桂者,温之以行水也;于阳明、少阴用猪苓加阿胶、滑石者,润之以滋养无形,以行有形也。利水虽同,寒温迥别,惟明者知之。

《医方考》曰:四物皆渗利,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,故用阿胶佐之,以存津液于决渎耳。

专题:223.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
来源: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22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