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27.脉浮发…

伤寒论第227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脉浮发热,口干鼻燥,能食者则衄。王肯堂校《千金翼》“鼻”作“舌”。

魏荔彤云:脉浮发热,太阳病尚有存者,而口干鼻燥能食,虽阳明里证未全成,阳明内热已太盛。热盛则上逆,上逆则引血,血上则衄。此又气足阳亢之故,热邪亦随之而泄。

张锡驹:能食者则衄,言病不在胃,非因能食而致衄也。

汪琥云:常器之云:可与黄芩汤。愚云:宜犀角地黄汤。

丹波元简云:按:舒氏云:热病得衄则解。能食者,胃气强,邪当自解,故曰能食者则衄。俗谓红衣伤寒,不治之证,何其陋也?太阳发衄者,曰衄乃解,曰自衄者愈,以火劫致变者,亦云邪从衄解。即以阴邪激动营血者,尚有四逆汤可救,安见衄证皆为不可治乎?大抵俗医见衄,概以寒凉,冰凝生变,酿成不治,故创此名色,以欺世而逃其责耳。

铁樵按:舒氏说可商,衄为鼻黏膜充血,其人体盛热壮,所患者为阳症。正气未伤,血中液体未耗,因热盛之故,而血上壅,所谓阳者亲上也。因鼻膜最薄,而疏泄之势盛,故衄。此衄等于出汗,故古人谓之夺汗为血,衄后热亦随之而解,故云衄乃解。此是有余之衄,故老于医者,一望而知此衄之不足为患。“阴邪激动营血,尚有四逆可解”两语,意思不甚明了。若少阴亦有衄者,其所以致衄之故,乃因血液为热熏灼而干涸,血干则运行不利,神经失养,脉管变硬,微丝血管之浅在肌表者,辄破裂而出血,故其血多见于牙龈夹缝中,是为齿衄。若是者,乃不足之症,故古人以齿衄属少阴,鼻衄属阳明,而谓阳明多血多气,少阴多气少血。知此,则太阳阳明之病衄乃解,而少阴热病,乃绝险之症,血液涸竭,四逆非其治也。

专题:227.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
来源: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22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