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33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33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阳明病,自汗出,若发汗,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虽硬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,宜蜜煎导而通之。若土瓜根,及大猪胆汁,皆可为导。成本“及”后有 “与”字。《玉函》《脉经》“猪”前无“大”字。

成无己云:津液内竭,肠胃干燥,大便因硬,此非结热,故不可攻,宜以药外治而导引之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阳明病自汗出,或发汗,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。虽大便硬,而无满痛之苦,不可攻之,当待津液还胃,自欲大便。燥屎已至直肠,难出肛门之时,则用蜜煎,润窍滋燥,导而利之,或土瓜根,宣气通燥,或猪胆汁清热润燥,皆可为引导法,择而用之可也。

柯韵伯云:连用三“自”字,见胃实而无变证者,当任其自然,而不可妄治。更当探苦欲之情,于欲大便时,因其势而利导之,不欲便者,宜静以俟之矣。

汪琥云:或问:小便自利,大便硬,何以不用麻仁丸?余答云:麻仁丸,治胃热屎结于回肠以内。兹者,胃无热证,屎已近肛门之上,直肠之中,故云因其势而导之也。

按:方氏云:“虽”上或下,当有“大便”二字。可谓拘矣。作“内铜器中”,“当须”作“之稍”,“如”作“似”,无“疑”以后九字,“和少许法醋”作“和醋少许”,“谷道内”作“谷道中”,无“宿”以后六字。《正脉》“搅”作“扰”。《玉函》“欲可丸”作“俟可

蜜煎方成本作“蜜煎导”

食蜜七合。成本、《玉函》《千金翼》无“食”字

上一味,于铜器内,微火煎,当须凝如饴状,搅之勿令焦着,欲可丸,并手捻作挺,令头锐,大如指,长二寸许。当热时急作,冷则硬,以纳谷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时乃去之。疑非仲景意。已试甚良。又,大猪胆一枚,泻汁,和少许法醋,以灌谷道内。如一食顷,当大便,出宿食恶物,甚效。成本、《玉函》“于铜器内” 丸”。成本“大猪胆”前无“又”字。方本“挺”后有“子”字。王本“并手”作“以手”,“抱”字作“捺住”二字。

汪琥云:《内台方》用蜜五合,煎凝时,加皂角末五钱,蘸捻作挺,以猪胆汁或油,润谷道纳之。猪胆汁方不用醋,以小竹管插入胆口,留一头,用油润,纳入谷道中,以手将胆捻之,其汁自入内,此法用之甚便。土瓜根方缺。《肘后方》:治大便不通。土瓜根,采根捣汁,筒吹入肛门内,取通。此与上猪胆方同义。《内台方》用土瓜根,削如挺,纳入谷道中,误矣。盖蜜挺入谷道,能烊化而润大便,土瓜根不能烊化,如削挺用之,恐失仲景制方之义。

志聪:本“蜜煎”后,有“或用土瓜根捣汁,竹管灌入谷道”十三字,盖据《肘后》补添者。钱本,蜜煎及猪胆汁法与原文异,今录下:蜜煎导法:白蜜七合,一味,入铜铫中,微火煎老,试其冷则硬,勿令焦,入猪牙皂角末少许,热时手捻作挺,令头锐根凹,长寸半者三枚。待冷硬,蘸油少许,纳谷道中,其次以锐头顶凹而入,三枚尽,以布着手指抵定,若即欲大便,勿轻去,俟先入者已化,大便急甚,有旁流者出,方去手,随大便出。猪胆导法:极大猪胆一枚,用芦管长三寸余通之,磨光一头,以便插入谷道,用尖锋刀刺开胆口,以管插入胆中,用线扎定,管口抹油,捻入谷道,插尽芦管,外以布衬手,用力捻之,则胆汁尽入,方去之。少顷,大便即出。

《伤寒准绳》曰:凡多汗伤津,或屡汗不解,或尺中脉迟弱,元气素虚人,便欲下而不能出者,并宜导法。但须分津液枯者用蜜导,邪热盛者用胆导,湿热痰饮固结,姜汁麻油浸瓜蒌根导。惟下旁流水者,导之无益。非诸承气汤攻之不效,以实结在内,而不在下也。至于阴结便闭者,宜于蜜煎中,加姜汁、生附子末,或削陈酱姜导之。凡此皆善于推广仲景之法者也。

《外台秘要》:崔氏: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,正热盛令人错语,宜服承气汤,亦应外用生姜兑,读作锐, 下同。使必去燥粪。姜兑法,削生姜,如小指,长二寸,盐涂之,纳下部立通。

《三因方》:蜜兑法,蜜三合,盐少许,煎如饧,出冷水中,捏如指大,长三寸许,纳下部,立通。

《得效方》:蜜兑法,蜜三合,入猪胆汁两枚在内,煎如饴,以井水出冷,候凝,捻如指大,长三寸许,纳下部,立通。

《活人书》:单用蜜,一法入皂角末,在人斟酌用;一法入薄荷末,代皂角用,尤好。又或偶无蜜,只嚼薄荷,以津液调作挺,用之亦妙。

《丹溪心法》:凡诸秘服药不通,或兼他证,又或老弱虚极不可用药者,用蜜熬,入皂角末少许,作兑以导之。冷秘,生姜兑亦可。

《丹溪纂要》:蜜导方,以纸捻为骨。便。

《医学入门》:白蜜半盏,于铜杓内微火熬,令滴水不散,入皂角末二钱,搅匀,捻成小枣大,长寸,两头锐,蘸香油,推入谷道中,大便即急而去。如不通,再易一条,外以布掩肛门,须忍住蜜,待粪至,方放开布。

吴仪洛《方论》:海藏法,用蜜煎盐相合,或草乌头末相合亦可。盖盐能软坚润燥,草乌能化寒消结,可随证阴阳所宜而用之。

铁樵按:蜜煎猪胆汁导法,古人视为最稳妥办法,今则有西医之灌肠法,更不必有如许周折。然此法虽稳,亦仅宜于燥矢在直肠不得出者,若误用于阴证,则非常危险。余治张锦宏掌珠医案,可复按也。又痢疾之里急后重者,不得用此法,盖痢疾滞下由于气坠,初非可以涤肠济事者。然西医狃

于涤肠最稳,往往施之于痢疾,阳症变为阴证者有之,不可救药者亦有之,余每年必遇此等事数次,学者不可不知也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23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