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.太阳病,…

伤寒论第3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、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

【校勘】成无己本:“逆”作“”;“名为”作“名曰”。《玉函经》:“脉”字上有“其”字;“俱紧”下无“者”字;“为伤寒”上无“名”字。

【句释】“体痛”,为汗腺闭止,发热汗不出,末梢神经受到酸刺激的反应。“脉阴阳俱紧”,柯韵伯云:“阴阳指浮沉而言,不专指尺寸也。”即是说无论用轻重手法诊察脉搏,脉管壁都有紧张的现象,仍为浅层血管收缩的结果。“伤寒”,犹言感寒,既不同于书名“伤寒论”代表广泛热性病的伤寒,更不是肠热病的伤寒。

【串解】柯韵伯云:“发热之迟速,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,所伤寒邪之浅深,因可知矣。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,而恶寒、体痛、呕逆之症,阴阳俱紧之脉先见,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,而非中风矣……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,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。寒邪外束故体痛,寒邪内侵故呕逆,寒则令脉紧。”

因为有这一系列的寒象症状,便可认为是感寒的的证。于此可知伤风、感寒两证的分别,只是机体不同的反应症状,并不是致病因子的有所悬殊。为什么把这些症状叫作“伤寒”呢?古人以“寒”属冬,冬主敛藏,发热、恶寒、无汗、皮肤紧缩,好像冬令的寒冷敛藏一样,所以叫作“伤寒”,这名称仍然是对事物的比附得来的。

【语译】所患的太阳病,姑无论已经发热,或者还没有发热,只要是有恶寒、身体疼痛,甚或呕吐等症状,脉搏亦呈现紧张状态时,这便是伤寒(感寒)的主要证候。

上一章:陈伯坛·伤寒论3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