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.太阳病,…

伤寒论第3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、体痛、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逆,成本作[口逆];为,作“曰”。《玉函》,“脉”前有“其”字,无“者名”二字。

方有执云:或,未定之辞。寒为阴,阴不热。以其着人而客于人之阳经,郁而与阳争,争则蒸而为热。已发热者,时之所至,郁争而蒸也;未发热者,始初之时,郁而未争也。必,定然之辞,言发热早晚不一,而恶寒则必定即见也。

钱璜云:体痛者,寒伤营分也。营者,血中精专之气也。血在脉中,随营气而流贯滋养夫一身者也。此因寒邪入于血脉之分,营气涩而不快于流行,故身体骨节皆痛也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胃中之气,被寒外束,不能发越,故呕逆也。寒性劲急,故脉阴阳俱紧也。此承首条,言“太阳病”又兼此脉此证者,名曰“伤寒”,以为伤寒病之提纲。后凡称伤寒者,皆指此脉此证而言也。

喻嘉言云:仲景恐见恶寒体痛呕逆,又未发热,认为直中阴经之证。早于辨证之先,揭此一语,虑何周耶!“一语”乃“或未发热”四字也。

柯韵伯云:阴阳,指浮沉而言,不专指尺寸也。

魏荔彤云:伤寒、中风,同一浮脉,而彼为浮缓,此为浮紧。阳邪舒散,故缓;阴邪劲急,故紧。同为在表之浮,而一缓一紧,风寒迥异矣。

丹波元简云:验之病者,有其未发热,则脉沉紧;而其已发热,则浮紧者。诊视之际,宜仔细辨认也。张介宾《脉神章》有说,当考。

成无己云:恶风,则比之恶寒而轻也。恶寒者,啬啬然憎寒也,虽不当风,而自然寒矣。恶风者,谓常居密室之中,帏帐之内,则舒缓而无所畏也;一或用扇,一或当风,淅淅然而恶者,此为恶风者也。

丹波元简云:风、寒二证,譬如人之呵与吹。呵之风属阳,吹之寒属阴。阳主泄,阴主闭,故人之感邪气,其表虚,泄而汗出者,名为中风,其表实,闭而无汗者,名为伤寒。其实受邪之风寒,不知果何如,只就其表虚表实,无汗有汗,而立其目,以为处疗之方耳。故不曰“此伤寒也”“此中风也”,而下“名为”二字,其意可自知也。

铁樵按:丹波氏“其实受邪之风寒,不知果何如”以下共十句,为从来未经人道之言,亦为各注家不能见到之言。此人若生于现代,必能昌明中国医学,以其用力勤而头脑清明也。若方有执之解释,真是第一等颟顸头脑。试问“发热风邪干于肌肤而郁蒸也”数语,究竟若何意义?风邪是否干肌肤,已是无凭证之谈。“风邪干肌肤而郁蒸”是否“肌肤郁蒸”,更是不明不白。“干”是“干犯”,详其语意,干犯的原动力是风邪,被干犯的是肌肤,郁蒸即是因干犯产生的,然则是风寒与肌肤合并而郁蒸。“风邪干肌肤而郁蒸”八个字,是解释“发热”两个字的,然则“郁蒸”即是“发热”。换句话说,就是风邪干肌肤而发热。以此句例,下句自然是腠理疏,玄府开而出汗了。但上句肌肤不会自己郁蒸,因风邪干而郁蒸。下句腠理何故疏,玄府何故开却未有着落。如云疏与开即因郁蒸之故,是则简言之,出汗即是发热之故。但发热固明明有不出汗者,此语已属不妥。乃更申之曰“此以风邪郁卫”,试问卫与肌肤关系若何?风邪干肌肤而郁蒸,何时从肌肤之中跑到卫里去了?下文更接一句“故卫逆而恶风”,更不成文理。其释名为伤寒节,云“寒为阴邪,客于人之阳经,郁而与争,争则蒸而为热”。然则所以“蒸”由于“争”,不知“风邪干肌肤”之“郁蒸”亦争否?如云风为阳邪,客于阳经,是不争的,不争如何亦会郁?况且“相争而蒸”与“不争而蒸”是两样蒸法,还是一样的呢?且阳经又是何物?如此解释,真是寸寸烂断,随意捏造,信口开河,愈说愈不明白。那得不太息于医界之无人!

此两节为伤寒太阳篇之眼目。下文麻黄、桂枝两方,即从此出。且太阳篇中各方均从麻桂二方变化而出。此两节须不得含糊放过。吾尝反复推求,知古人确能知中风、伤寒之真相。第其理稍赜,试为推演如下。

太阳病,发热汗出恶风,释之者曰风伤卫也;其无汗脉紧恶寒者,寒伤营也。此为最简单明了之说,治医者无不宗之。然使问卫是何物,营又是何物?则其答语,必为“卫是气,营是血;气为阳,血为阴;风为阳邪,寒为阴邪。物从其类,故风伤卫而寒伤营”。问风伤卫何故有汗脉缓,寒伤营何故脉紧无汗,则不能置答。其有据类似方氏说之颟顸医理为答,吾亦认为不满意。须知此乃“中医理”之精髓,此处懂得,全部伤寒可以破竹而下;此处不懂,终竟成为门外汉。晋唐以后的古人,无有能言此者,吾敢大胆说,晋唐以后的古人,皆门外汉也。欲为门内汉,须先明白营卫是何物,更须明白何故脉紧无汗,何故脉缓有汗。

“卫”之一字,如吾前节中所释,为躯体对于寒暖之抵抗力。此抵抗力所以保卫躯体,故名之曰“卫”。卫不可见,故曰“卫气”。卫气何所附丽?曰:附于营血。血之所至,气亦至焉。苟血少,即卫气弱;血无,即卫气亦无。故不得血,则无卫,此就卫气一方言也。若就营血一方言之,血之所以遇寒而不凝,遇热而不沸,全赖有卫为之调节。故“营卫”二字常并举。《内经》“阳者,卫外者也;阴者,内守而起亟者也”,正是说的这个。又“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,亦是说的这个。血是在脉管中行的,故曰“营行脉中”,卫是血中生出来的热气,就是现在人所谓体温,体温确是在脉管之外的。血赖卫气以保护调节,而此所依赖的东西就是它自身所产生的,倒用得着一句韩文来诠释,叫做“其所凭依,乃其所自为也”。此是“营卫”两字真确解释。至于《内经》“卫外”“内守”两句,不言营卫而言阴阳,那是就他行文之便,并无深意。若要明白何故发热,何故出汗,何故不出汗,何故恶寒,何故不恶寒而恶风,何故脉缓,何故脉紧,这就道理深奥了。我如今将他逐层剖析出来,使得大家明白。

第一,要知道凡是动物的躯体,都有反射作用。第二,须知道卫气不是专在躯体最外一层的。何意叫做反射作用呢?譬如有一座破屋,我们走这破屋檐下过,突然有一块瓦掉下来打在头上,在这当儿,我们就会两手疾速向上举,捧牢自己的头。须知事先并不知道有瓦要打在头上,等到瓦片打在头上时节,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,只知道头部着了一下罢了。头部方才着了一下,那手已同时举起,瓦着头与手举起中间,间不容发。这个全不关系知识问题,通才硕学是如此,小孩子亦是如此,就下至猴类亦是如此。原来这样的举手并不是意思命令,两手举起,是生理天然的组织,此呼彼应,所以用为保护的。凡是这样的动作,名为反射的动作。故可以下一定义曰:反射动作者,不由意识命令之自然动作也。

不由意识命令之反射动作,不但肢体官能有之,即筋肉神经亦有之。例如,伤寒病欲知有燥矢与否,可按其腹部,若拒按者,即是有燥矢之一证。所谓拒按者,按之作痛,不愿人之按之。故有病人当被按时,其两手不期而作掩护之势,是为肢体之反射动作。若其人已病至不能动,则两手不能作掩护之势,当其被按之顷,惟见蹙额攒眉之忍痛状况。盖不能掩护,惟有忍痛。其攒眉蹙额,非由意志命令而然,乃筋肉之反射动作也。又如平人遇极可惊怖之事,则心房异常震动。旧小说有形容语曰:如十五只吊桶,七上八下。当此之顷,竟不能用意思制止,是神经之反射动作也。

肢体官能有反射动作,肌肉神经有反射动作,营卫亦有反射动作。欲知营卫之反射动作,说明殊不易。然苟验之于物理,证之于《内经》,则其理甚显。吾今先言营血之反射:凡肌肤受仆擿则肿,为火灼则红,冻则瘃,何以故?曰:因血聚。血何故聚?所以为挽救也。假如血不聚,奈何?曰:受擿扑,肌肤当因剧烈之压迫而低陷,不当反隆起;为火灼,当焦不当反红;冻则当冰,不当反热而瘃,此为急性的。车夫之腿,铁工之臂,异常发达,何以故?曰:因血聚。血何故聚?曰:所以供给工作。假令血不聚,奈何?曰:岂但不能任剧劳,将手足皆废。故《内经》曰:掌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。此为慢性的,慢则习惯成自然,使体健而发育。剧急变化,体工不及应付,则痛苦而为病,皆营血反射之作用。此与伤寒关系犹浅,若卫气反射之作用,则纯粹是伤寒原理。

卫气即是体温,体温者,内而脏腑,外而肌腠,无乎不在者也。遇刺激则其作用显,不遇刺激则其作用不显。《内经》谓阴阳是同出异名,又曰“揆度奇恒,道在于一”以及“阴阳者数之可千,推之可万,其要一也”等语,都是说的这个。健体本无阴阳,可见是一,是同;病则偏胜,病状万变,故阴阳可千可万。诊病之法,用健体的“同”与“一”以衡量病体的不同、不一。故曰“揆度奇恒,道在于一”,此有寻常与非常两种。天寒则体温集于表层,以为抵抗,所以保护脉管中之血,使能运行而不凝泣。故冬令人之体温,常高于外界之空气;天热则体温低落,其低落之方法,以出汗使体温外散而减少,使血行不至过当急速,故夏令之体温恒低于外界空气。卫气者,所以保护营血,其目的在能维持血行之平均,故无论冬夏,健体之温度常不过三十七度,此其常也。

严冬冱寒,以手搏雪,掌与指骤遇寒,本有之体温不胜压迫而骤缩,而手掌与指均奇冷。当此之时,两手之肤色均白,十指皆痛。何故冷?冰雪之冷外袭,取固有之体温而代之,固有之体温退避而却行,故冷。何故肤色白?当体温却行之先,血已先退,其处无血,故色白。何故痛?痛有两个意义:其一,凡肢体一部分不得血,则神经当痹,而肌肉当死。痛者,痹与死肌之渐也。其二,四肢之末,比于国家之边陲。痛乃神经报告“中央政府”之大脑。若曰此处骤被外侮侵占,其速调大兵来援,驱此侵占之外侮也。须臾之间,神经之报告已发生效力,全身体温奔集于两手,冷者转热;卫气所至,营血随之,皮肤转红;神经得血,自然痛止。惟此时反觉两手火热,肌肤如炙,则因向者遇冷太暴之故。物理原动力强者,反动力亦强。以卫气营血奔集于两手者,其分量逾于适当之数,故觉火热如炙也,此其非常也。言躯体之一部分,其理如此;若推而至于全体,亦若是而已矣。然犹未也,欲明伤寒之真相,当明白何故有汗,何故无汗。

汗之功用,所以调节体温;汗之机能,在末梢神经。汗从汗腺出,汗腺即所谓玄府。司汗腺之启闭者,为末梢神经。其启闭视外界空气冷暖与体内温度为衡,此种启闭亦是反射动作。须知反射动作不由意志命令,其好处在不待意志命令,其坏处在不听意志命令。冬月空气冷,因一方须抵抗外来之寒,一方须保存本体之热,而玄府闭。夏月空气热,因对于外界无取乎抵抗,对于体内且疏泄体温,保持血行程序,则玄府开。然而假使冬月有剧劳,因劳动血行疾,体热骤增,此时有疏泄之必要,则玄府亦开。乃至饮酒房室皆然。故剧劳、饮酒、房室皆出汗,当汗出之顷,外寒袭之,玄府因疏泄而开,因抵抗而闭,人虽不觉,末梢神经自不失职,所谓其好处在不待意志命令也。当其疏泄未已,外寒骤袭,玄府急闭,然寒则已入。因寒入而洒淅恶寒,于是营血与卫气均起反射作用,奔集外层驱逐外寒使出。此时已入之寒,因营卫格拒于里,不得深入,复因玄府固闭于外,不得逸出,遂成相持之局。而营卫因驱此外寒不得,则全身所有者,继续奔集于外层,遂成壮热。在理,体内热高,玄府当开,以尽其疏泄之职,然因有洒淅恶寒之故,而闭拒愈甚,不复可以理喻,于是既壮热而又恶寒。此所以说神经末梢之反射作用,其坏处在不听意志命令也。全身体温均奔集表层,则成一外重内轻之局势。动脉自与气血相应,故见浮脉。《内经》“寒胜则浮”,正是指此。筋脉兴奋,自当有紧张之象,故脉浮且紧。

中风与伤寒异者,不但恶寒、恶风之不同,其根源,时不同也。《内经》之法,风寒暑湿燥火配春夏秋冬,其病之命名,亦准此。故冬曰“伤寒”,春曰“温病”,夏曰“飧泄”,秋曰“咳嗽”。若以六气命名者,在春曰“风”,在夏曰“暑”,在秋曰“湿”,在冬曰“寒”。详解在《内经讲义》中。就吾第二卷《伤寒讲义》所释者言之,则中风之意义,自有确诂,未许望文生义。

冬日冱寒,玄府常闭;夏日暑热,玄府常开;若春秋二时,人体温度与空气温度不甚相远,则玄府启闭之作用,乃在不甚重要之列。而此时汗腺中,司启闭之神经,因无外寒之压迫,其感觉亦不如冬时之敏活,故在此时期中,倘有感冒而发热,通常以有汗者为多。是即冬日之热病,大多数无汗,春日之热病,大多数有汗。就大多数而定名,在最初之时,必名冬日之热病为伤寒,名春日之热病为中风。然热病之种类甚繁,第就初病时病状剖别,既有有汗、无汗之异,又有恶寒、不恶寒之异。于是以有汗之恶寒者与无汗之恶寒者为同类,为之立对待之名词,曰“伤寒”,曰“中风”,而别名有汗不恶寒者为“温病”。故曰“身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”。然同是身热而渴不恶寒之病,有发汗而即愈者,有发汗而热反炽者。初一步虽同,继一步则异,是明明为另一种病,不得指发汗为误,而列入坏病之中。因此病亦以春时为多,从时定名,别于温病,而曰“风温”。故又有“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”之文。凡名称与其所定大纲指《内经》不符,而且不甚整齐者,必曾经多次之沿革。后人不解此意,横说不妥,竖说不妥,纷纷聚讼,致分门户,费尽无数笔墨,著书汗牛充栋,历唐宋明清至于今日,终竟不曾明白。天下可叹之事,无有过于此者。

中风之病,所以有汗者,因玄府不闭之故。玄府所以不闭者,因春时空气热度与体温不甚相远,无取抵抗之故。审是可以知《内经》“东方生风,风生木”定义之精。其中风之外,另有“风温”名目者,则因前此必曾经甚久之时,间有沿革。故而中风之为病,独与伤寒相提并论。不言春时者,则因冬有非时之暖,及居处衣被之异。所谓四时皆有伤寒,言其最初名从时定,至于后来,沿革已多,不能泥于名称,望文生义也。中风之病,外感透过卫气留于肌腠,体温虽起反射作用以事驱逐,然外感不遽出,即与表闭者同,一方因玄府开而瑟瑟恶风,一方因体温集而翕翕发热。体温集表,故脉亦浮,汗出即发泄,筋脉不致甚兴奋,故脉浮而缓。吾言至此,对于何故发热,何故有汗、恶风、脉缓,何故无汗、恶寒、脉紧,已题无剩义,且于温病、风温两条,亦已涣然冰释。凡吾所言,皆古人所未言,今人所不晓。得此以治伤寒,可以破竹而下;得此以临床治病,可以见垣一方。吾所以能知此者,十之四五,得之《内经》,十之二三,得之西国医籍,其余则由诊病阅历,悉心体会而来。吾所以公布之者,一则恨江湖医之谬妄,二则痛国粹之将亡,三则鉴于社会之懵懂,直道之不行。愿牺牲个人利益,为人民谋幸福,为医学谋进步,自夸之罪,不敢辞也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