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69.伤寒六…

伤寒论第269条

曹颖甫
曹颖甫

伤寒六七日,无大热,其人燥烦者,此为阳去入阴故也。

少阳病至六七日,已经一候,为当传三阴之期限。但少阳一证,传太阴者绝少。盖太阳一证,寒水当从汗解;汗出不彻,阳热转入阳明;汗液未泄者,遂并入太阴之湿。阳明之燥气上熏膈上痰涎,乃郁而欲吐,故《太阳篇》以颇欲吐者为传。设阳明阳热不盛,亦有太阳之后即传太阴者,所谓于寒湿中求之也。少阳之传,不入少阴,即入厥阴。所以入少阴者,则由手少阳三焦传入。腰以上为淋巴管,腰以下为输尿管。三焦主水道,外散为汗,下泄为溺,皆恃相火为之排泄。相火日消,则水脏不温,由是水脏固有之元阳,遏于寒水而不能外达,故有吐利手足逆冷、烦躁欲死之吴茱萸汤证。所以入厥阴者,则由足少阳胆传入。胆管下注十二指肠之端,正当胃底幽门,故胃底有胆汁。胆汁取资于肝脏之血液,助胃中消化,为生血之源。血之温度最高者,为其中含胆火也。胆火虚,则其血不温,肝脾俱寒,而生阳垂绝,故有脉微、手足厥冷而烦躁,灸厥阴而脉不还之死证。盖此二证,阳回则生,阳绝则死。较浮阳暴越之烦躁用干姜附子汤、茯苓四逆汤者,尤为危笃。本节无大热而烦躁,实为少阴、厥阴两证之渐,故仲师以为“阳去入阴”。盖其始则为无大热,其继即有逆冷、厥冷之变。《易》曰:履霜坚冰至,盖言渐也。太阴为纯阴无阳,不当有烦躁之证,故不在此例。

上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69条
下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26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