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01.少阴病…

伤寒论第301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。《千金翼》“脉”后更有 “反”字。成本、《玉函》作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。

钱璜云:此言少阴之表证也。曰“始得之”者,言少阴初感之邪也。始得之,而即称少阴病,则知非阳经传邪,亦非直入中脏,乃本经之自感也。始得之而发热,在阳经则常事耳,然沉脉则已属阴寒,篇首云“无热而恶寒者,发于阴也”,发于阴而又发热,是不当发之热,故云反也。察其发热,则寒邪在表,诊其脉沉,则阴寒在里,表者,足太阳膀胱也,里者,足少阴肾也,肾与膀胱,一表一里,而为一合,表里兼治。

程应旄云:脉沉者,由其人肾经素寒,虽表中阳邪,而里阳不能协应,故沉而不能浮也。

周扬俊云: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,故言少阴表证即太阳也。

麻黄细辛附子汤方

麻黄二两,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, 炮去皮,破八片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《千金翼》“一斗”作“二 斗”,“二升”作“一升”。成本脱“诸”字。

钱璜云:麻黄发太阳之汗,以解其在表之寒邪,以附子温少阴之里,以补其命门之真阳,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,专走少阴者,以助其辛温发散,三者合用,补散兼施,虽发微汗,无损于阳气矣,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。

《伤寒琐言》曰:赵嗣真曰:仲景《太阳篇》云:病发热头痛,脉反沉,身体疼痛,当救其里,宜四逆汤。《少阴篇》云: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。均是发热脉沉,以其头痛,故属太阳。阳证脉当浮,而反不能浮者,以里久虚寒,正气衰微,又身体疼痛,故宜救里,使正气内强,逼邪外出,而干姜、附子,亦能出汗而散。假令里不虚寒而脉浮,则正属太阳麻黄证矣。均是脉沉发热,以无头痛,故名少阴病。阴病当无热,今反热,寒邪在表,未全传里,但皮肤郁闭为热,故用麻黄、细辛以发表热,附子以温少阴之经。假使寒邪入里,外必无热,当见吐利厥逆等症,而正属少阴四逆汤症矣。由此观之,表邪浮浅,发热之反犹轻,正气衰微,脉沉之反为重,此四逆汤,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矣。又可见熟附配麻黄,发中有补,生附配干姜,补中有发,仲景之旨微矣。《十便良方》:《指迷方》:附子细辛汤,头痛者,谓痛连脑户,或但头额与眉相引,如风所吹,如水所湿,遇风寒则极,常欲得热物熨,此由风寒客于足太阳之经,随经入脑,搏于正气,其脉微弦而紧,谓之风冷头痛,于本方加川芎、生姜。

《医贯》曰:有头痛连脑者,此系少阴伤寒,宜本方,不可不知。

《医经会解》曰:若少阴证,脉沉欲寐,始得之,发热肢厥,无汗,为表病里和,当用正方,缓以汗之。若见二便闭涩,或泻赤水,谓之有表复有里,宜去麻黄,名附子细辛汤,仍随各脏见证加药。房欲后伤寒者,多患前证。

《张氏医通》曰:暴哑声不出,咽痛异常,卒然而起,或欲咳而不能咳,或无痰,或清痰上溢,脉多弦紧,或数疾无伦,此大寒犯肾也,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,并以蜜制附子噙之,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。又云:脚气冷痹恶风者,非术、附、麻黄并用,必不能开,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、白术。

铁樵按:以上文为例,则知麻黄之证,为荣气未竭,可以急救之候。此证江浙绝少,两湖常见,古人以南北为言,其说非是。鄙意以为是水土有厚薄之故,即所谓海洋国与大陆国之辨。以浙江与湖南一比较,则有显然不可诬者,杭嘉湖宁绍台各区域,河岸与水平相去不过数尺,而湖南衡阳湘潭间,湘江两岸高数十丈,地层土色,历历可辨,此与疾病用药,断非无关系者。本方麻黄、细辛各二两,照世补斋所考定者,每古量一两,当今七分六厘,是麻黄、细辛各得钱半,此断非江浙人所能任者,而在湖南实不足为异,方中用麻黄三钱,细辛钱半,乃习见不鲜之事。故今之儒医,读古书、用经方,往往用药奇重,以《伤寒论》之药量,施之江苏人之病者,皆妄也。《伤寒大白》不知此故,谓仲景方只能用之北方,欲将长沙移至黄河以北,几何不令人齿冷,而水土厚薄之故,卒鲜有注意者。鄙意麻黄附子细辛汤、麻黄附子甘草汤,在两湖确有此等病,在江浙可谓竟无此等病,所以然之故,土厚固然,水亦不同。湘沅襄河及长江上游,其水均从万山中来,夹有阴寒之气。湖北竹山谷城等处,山居之人,多患喉瘿。湖南非辣椒苦瓜,不足以燥脾胃,四川医生用药动以两计,皆因此故。吾侪但精研病理,心知其故,自能因物付物,因方为珪,遇圆成璧。执中无权,造为曲说,拘墟之见,不足与言医也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30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