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04.少阴病…

伤寒论第304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

附子汤方:

附子二枚,破八片,去皮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少阴寒化证的附子汤证。

“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”,言其病程短。证见“口中和”,即口不干、不渴、不苦、不燥,说明里无热象;“背恶寒”,是少阴阳虚不护所致。督脉及太阳经多循行于背部,故背为阳之府,少阴阳虚,则以背恶寒为突出。证属阳虚而生外寒,治法须灸、药并用,即文中所谓“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”。

此为一证二方之法,对二法的具体运用,有两种意见:一是灸药并用,不分先后,可以借灸法壮元阳、消阴寒,以加强药物温经散寒的作用;二是先灸后药,示人阳虚证救治宜急,先灸取其方便而易速取,以争取治疗时间,然后再服附子汤,以持续发挥作用。至于灸何穴位,根据临床实践,以选用大椎、膈俞、关元等穴为好。

“背恶寒”,在第177条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中亦有此证,然其病机属阳明热盛,津气两伤,而伴有身热,大汗,口燥渴等证,且背恶寒的程度也较附子汤证为轻。本条所论为少阴阳虚之背恶寒,并无烦渴等热证,而“口中和”之证,即是有寒无热的辨证眼目,况且其恶寒的程度也较白虎加人参汤为重,二者寒热迥别,不难鉴别。

附子汤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之本;用人参大补元气以补后天之虚。凡阳虚则阴必盛,阴盛则水湿凝滞而不化,故加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水化湿,且有利于阳气之宣通。然此四药多温燥,实有伤阴之虑,故用芍药以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,且配苓术又可助疏泄以利水,同时又有缓急止痛之功。本方以附子、人参为主药,故其主治在于补阳益气而固根本;附子用熟不用生,且剂量较大,说明重在扶阳而不在散寒;附子与苓术同用,不仅能扶阳,而且能行水祛湿以消阴,故对治疗阳虚寒湿凝滞的身痛、骨节疼痛有效,这在下一条将得到证明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304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30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