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17.少阴病…

伤寒论第317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成本、《玉函》 “色赤”作“赤色”。“止”后《玉函》有“而”字。

成无己云:下利清谷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为里寒;身热不恶寒,面色赤,为外热。此阴甚于内,格阳于外,不相通也,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。

汪琥云:武陵陈氏云:里寒外热者,寒甚于里,有阴无阳,而无根失守之火浮越于外也,与通脉四逆汤,以温里散寒。

林澜云:格,拒格也。亦曰隔阳,阴阳隔离也。又曰戴阳,浮于上如戴也。夫真寒入里,阴气未有不盛者,然其剧不过阳愈微、阴愈盛耳。

通脉四逆汤方

甘草二两,炙。《全书》作“三两”附子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干姜三两,强人可四两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其脉即出者愈。面色赤者,加葱九茎;腹中痛者,去葱,加芍药二两;呕者,加生姜二两;咽痛者,去芍药,加桔梗一两;利止脉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参二两。病皆与方相应者,乃服之。《千金翼》“葱”后有“白”字。《玉函》作“桔梗二两”。《全书》作“人参一两”。成本、《玉函》无“病皆”以后十字。《玉函》无“去葱、去芍药、去桔梗”八字。《千金翼》“乃服”间有“加减”二字。汪氏云:去葱、去芍药、去桔梗,此系衍文。

汪琥云:武陵陈氏云:通脉四逆,即四逆汤也,其异于四逆者,附子云大,甘草、干姜之分两加重,然有何大异,而加通脉以别之?曰四逆汤者,治四肢逆也。《论》曰:阴阳之气,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阳气虚也,故以四逆益真阳,使其气相顺接,而厥逆愈矣。至于里寒之甚者,不独气不相顺接,并脉亦不相顺接,其证更剧,故用四逆汤而制大其剂,如是则能通脉矣。同一药耳,加重则其治不同,命名亦别,方亦灵怪矣哉!

钱璜云:加减法,揣其词义浅陋,料非仲景本意,何也?原文中,已先具诸或有之证,然后出方立治,则一通脉四逆汤,其证皆可该矣,岂庸续用加减邪?况其立意,庸恶陋劣,要皆出于鄙俗之辈。未敢竟削,姑存之以备识者之鉴云。

丹波元简云:汪氏云:据《条辨》云“通脉者,加葱”之谓,其言甚合制方之意,况上证云“脉微欲绝”云云,其人面赤色,其文一直贯上,则葱宜加入方中,不当附于方后,虽通脉之力不全在葱,实赖葱为引,而效始神。方中无葱者,乃传写之漏,不得名通脉也。钱氏云:以四逆汤而倍加干姜,其助阳之力,或较胜,然既增“通脉”二字,当自不同,恐是已加葱白,以通阳气,有白通之义,故有是名,疑是久远差讹,或编次之失,致原方中脱落,未可知也。按:二氏之说,未知果是否,姑附存于斯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31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