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32.伤寒始…

伤寒论第332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伤寒,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。原注:一云消中。食以索饼,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。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。后日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后三日脉之而脉数,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余,必发痈脓也。食以索饼,《千金翼》作“食之黍饼”。后日脉之,成本、《玉函》作“后三日脉之”。《玉函》无“所以然”以后三十八字。

钱璜云:自“始发热”,至“夜半愈”,是上半截原文,所以然者,至“必发痈脓”止,乃仲景自为注脚也。但“厥反九日而利”句下,疑脱“复发热,三日利止”七字,不然,如何下文有“恐暴热来出而复去”二句,且“所以然”句下云“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”,是明明说出,其为脱落无疑矣。然何以知其为复发热利止乎?上条云“先厥后发热,利必自止”,况自食索饼后,并不言利,是以知其复发热而利止也。言始初邪入厥阴,而发热者六日,热后厥者九日,是发热止六日,而厥反九日,厥多于热者三日矣,故寒邪在里而下利也。厥后复发热三日,利必自止。大凡厥冷下利者,因寒邪伤胃,脾不能散精以达于四肢,四肢不能禀气于胃而厥,厥则中气已寒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似乎胃气已回,但恐为下文之除中,则胃阳欲绝,中气将除,胃中垂绝之虚阳复焰,暂开而将必复闭,未可知也。姑且食以索饼,索饼者,疑即今之条子面及馓子

之类,取其易化也。食后不停滞而发热,则知已能消谷,胃气无损而尚在,其病为必愈也,何也?恐其后发之暴热暂来,出而复去故也。食后三日脉之,而厥后之热续在者,即期之明日夜半愈,所以然者,以其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计后三日续发之热又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为阴阳相均,胜复之气当和,故期之旦日夜半,阴极阳回之候,其病当愈。所谓厥阴欲解时,自丑至卯上也。所谓后三日脉之,其热续在,为阴阳相当而愈,则其热当止矣。若脉仍数,而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余,阳邪太过,随其蕴蓄之处,必发痈脓也。

汪琥云:即来复骤去者,此胃中真气得食,而尽泄于外,即名除中,而必死矣。

魏荔彤云:食索饼以试之,若发热者,何以知其胃气亡?则此热乃暴来出而复去之热也,即如脉暴出者,知其必死之义也。阴已盛极于内,孤阳外走,出而离阴,忽得暴热,此顷刻而不救之证也。凡仲景言日皆约略之辞,如此九日之说,亦未可拘,总以热与厥,较其均平耳。如热七八日、厥七八日亦可,热五六日、厥五六日俱可,不过较量其阴阳盛衰,非定谓必热九日、厥九日,方可验准也。

柯韵伯云:发痈肿,是阳邪外溢于形身,俗所云伤寒留毒者是也。

丹波元简云:《金鉴》云:“不发热”之“不”字,当是“若”字,若是“不”字,即是除中,何以下接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之文也?盖二“恐”字,皆疑为除中而下之,若是发热,则不可更言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,此说不可从。

又云:方有执云:“索”当作“素”,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饵饲之。一说,无肉曰素。志聪云:索饼,麦饼也。此说非也。刘熙《释名》云:饼,并也,溲面使合并也,蒸饼、汤饼、蝎饼、髓饼、金饼、索饼之属,皆随形而名之。《缃素杂记》云:凡以面为食具,皆谓之饼。清来集之《倘湖樵书》云:今俗以麦面之线索而长者曰面,其圆块而匾者曰饼。考之古人,则皆谓饼也,汉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云“食以索饼”,饼而云索,乃面耳,此汉人以面为饼之一证也。知是钱氏为条子面者,确有根据也。

铁樵按:此条文字冗长,而语气不相续,钱氏补“复发热,三日利止”七字,亦仅就文字上推测,似乎有此七字较顺,然可疑处正多。“食以索饼”句,简直无此情理,胃气尚在与否,不能假色脉以断之,乃乞灵于索饼之试验,尤无理之甚者。“恐暴热”句与上文不相接,谓是提笔,属之下文,亦复不类。此外不可解处尚多,犹之读模糊之碑帖,字迹且不明了,无论意义。然若对于字句之支离灭裂,不求甚解,第就大段求其神理,却有可以领会之处。仲景之意,盖谓厥与热,日数恒相当,若厥多于热则病危,若热多于厥则作痈脓。凡厥且利者,例不能食,若能食者为除中。“食以索饼”句固误,证以此下一条“不发热”句亦误,盖胃中寒为除中原因,但当问胃寒与否,与发热无干也。以上所述,为本节意义之可知者,至于厥与热何故相当,自有其理,下文详之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33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