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来苏集

桂枝汤

柯琴
柯琴

桂枝(去粗皮)  芍药  生姜(各三两)  甘草(炙,二两)  大枣(十二枚,劈)

上五味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,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

(此为仲景群方之冠,乃滋阴和阳,调和营卫,解肌发汗之总方也。桂枝赤色通心,温能扶阳散寒,甘能益气生血,辛能解散风邪,内辅君主,发心液而为汗。故麻、葛、青龙,凡发汗御寒者,咸赖之。惟桂枝汤可不用麻黄,而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。本方皆辛甘发散,惟芍药之酸苦微寒,能益阴敛血,内和营气,故能发汗而止汗。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枝者,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。芍药之功本在止烦,烦止汗亦止,故反烦、更烦与心悸而烦者,咸赖之。若倍加芍药,即建中之剂,非发汗之剂矣。是方也,用桂枝发汗,即用芍药止汗。生姜之辛,佐桂以解肌;大枣之甘,助芍以和里。)

(桂芍之相须,姜枣之相得,阳表阴里,并行而不悖,是刚柔相济,以为和也。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,用以调和气血者,即以调和表里,且以调和诸药矣。而精义又在啜热稀粥,以助药力。盖谷气内充,则外邪不复入,而热啜以继药之后,则余邪勿复留。复方之妙用又如此。故用之发汗,自不至于亡阳;用之止汗,必不至于贻患。今世医凡遇发热,不论虚实,便禁谷食,刻桂枝方者,俱削此法,是不知仲景之心法,而有七方之精义也!)

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后服,不必尽剂。

(汗已遍身,则邪从汗解可知。漐漐,见汗有将收之状,微见汗出,少似有汗,知已遍身矣。此汗生于谷,正所以调和营卫,濡腠理,充肌肉,泽皮毛者也。令如水流漓,使阴不能藏精,精不胜,则邪不却,故病不除。世医只知大发其汗,即芍药亦不敢用,得汗后,尚要再汗,岂不误人!)

若不汗,更服,依前法。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。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

(前自汗,乃卫中邪汗。服汤后反无汗,是卫分之邪汗已尽,但谷气未充,精气未敷于营分耳。依前法,使精胜而邪却,促其时,药势速则病除矣。)

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

(言病重者,药必倍之。一日一夜,当二服,又勿以日夜各一服为拘,只因一时许,使当观其证若何,病瘥即停后服,病在即促后服,勿使间断,便服至三剂无妨。盖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剂,与麻黄汤专于发表不同,故可重汤叠剂以汗之,必不虑其亡阳也。此服桂枝汤大法,若施之他方则误矣。)

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
(凡服药便当禁此。因桂枝为首方,故录其后。以见药之不效者,皆此等恶物误之也。病家不知禁此,而归咎于稀热粥者,多矣。吾安得家说而人哓之。)

(每见病家服药二三剂,便为多,食恶物五六块尚为少,禁其谷味,反与麦饮,岂非大悖。)

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也。当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  

(解肌者,解肌肉之汗也。因皮肤之汗自出,故不用麻黄。若脉浮紧,是麻黄汤脉,汗不出,是麻黄汤证。桂枝汤,无麻黄开腠理而达皮肤,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。服之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,势必内攻,为害滋大耳,故叮咛告戒如此。)

(桂枝之去皮者,去其粗皮也,正合解肌之义,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。)

酒客病,不可与桂枝汤,得汤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  

(病指外证,言病在表,固不可下,更不可吐,桂枝方,脉紧无汗者,固在所禁,而平素好酒,湿热在中者,得甘必呕,此其人苦欲之情,又不可不知也。仲景用方,慎重如是,言外当知有葛根连芩以解表之法矣。)

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
(桂枝本汗剂,服之不汗而反吐,此为逆矣。要知桂枝汤,不特酒客当禁,凡热淫于内者,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,不能解肌,反能涌越热势,所过致伤阳络,则吐脓血可必也。所谓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者以此。)

(上论桂枝汤十六条,凭脉辨证施治,详且悉矣。方后更制复方,又详言服法,示人以当用;详言药禁方禁,示人以不当用。既知其不当用,然后不失于所当用矣。仲景如此费心,后人视之茫然,总由编集者不知仲景苦心耳。要知仲景因脉证而立方,不特为伤寒中风设,亦不拘于一经,故有桂枝证、柴胡证等语。)

专题:伤寒来苏集
来源:《伤寒来苏集》
上一章:桂枝汤证上
下一章:桂枝汤证下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