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来苏集

小青龙汤

柯琴
柯琴

桂枝  芍药  甘草  麻黄  细辛  干姜(各三两)  半夏  五味子(各半升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。

若渴,去半夏,加栝楼根三两。

若微利,去麻黄,加荛花,如鸡子大,熬令赤色。

若噎者,去麻黄,加附子一枚炮。

若小便不利,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。

若喘,去麻黄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

(表虽未解,寒水之气已去营卫,故于桂枝汤,去姜枣,加细辛、干姜、半夏、五味。辛以散水气而除呕,酸以收逆气而止咳,治里之味多于发表焉。)

(小青龙与小柴胡,俱为枢机之剂,故皆设或然证,因各立加减法。盖表证既去其半,则病机偏于向里,故二方之证多属里。仲景多用里药,少用表药。未离乎表,故为解表之小方。然小青龙主太阳之半表里,尚用麻黄、桂枝,还重视其表;小柴胡主少阳之半表里,只用柴胡、生姜,但微解其表而已。此缘太、少之阳气不同,故用表药之轻重亦异。)

(小青龙设或然五证,加减法内,即备五方。小柴胡设或为七证,即具加减七方,此仲景法中之法,方外之方,何可以三百九十七、一百一十三拘之?)

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不渴,小青龙汤主之。服汤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

(水气在心下,则咳为必然之证,喘为或然之证,亦如柴胡汤证。但见一证即是,不必悉具之义。咳与喘,皆水气射肺所致。水气上升,是以不渴。服汤已而反渴者,水气内散,寒邪亦外散也。此条正欲明服汤后渴者,是解候。恐人服止渴药,反滋水气耳,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,后提出渴者句以明之。服汤,即小青龙汤也。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,不特不能止渴,且重亡津液,转属阳明而成胃实矣。)

(能化胸中之热气而为汗,故名大青龙,能化心下之水气而为汗,故名小青龙。大青龙用麻黄六两,佐石膏,生津液而上升,是大发其汗,小青龙用麻黄三两,与芍药为佐,且不用姜枣,此谓之小发汗。盖大青龙表证多,只烦躁是里证;小青龙里证多,只发热是表证,故耳。)

(发汗利水,是治太阳两大法门,发汗分形层之次第,利水定三焦之浅深,故发汗后,有五法:麻黄汤,汗在皮肤,乃外感之寒气;桂枝汤,汗在经络,乃血脉之精气;葛根汤,汗在肌肉,乃津液之清气;大青龙,汗在胸中,乃内扰之阳气;小青龙,汗在心下,乃内蓄之水气。其治水有三法:干呕而咳,是水在上焦,在上者因而发之,小青龙是也;心下痞硬,是水在中焦,中满者泻之于内,十枣汤是也;小便不利,是水在下焦,在下者引而竭之,五苓散是也。其他坏证、变法虽多,而大法不外乎是矣。)

专题:伤寒来苏集
来源:《伤寒来苏集》
上一章:桂枝汤证上
下一章:五苓散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