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健忘斋医话

发表

冉雪峰
冉雪峰

麻黄汤中用杏仁有二义,一寒闭热通,肺脏过劳,引起胸满气促,咳逆烦热,化热化水之渐,故用杏仁冷利,缓冲麻黄在生理上所引起的剧烈作用;一麻黄主成分为赝碱,难溶于水,而易溶于稀酸溶液,杏仁含氰酸,有溶解麻黄主成分,发挥其固有功能作用,不仅里气通则外气化云尔也。

麻黄桂枝二方,前贤多释为风寒二证之分界,此为中人以下说法则可。大青龙为发表重剂,其原本主治条文,开始即明标太阳中风四字,其又何说?其论伤寒见风脉,中风见寒脉或风寒营卫两伤,有是证用是药,不可不分,不必过分。分剖所以便病理上之认识,参错所以妙治疗上之运化也。

麻杏甘石汤,亦系因麻黄汤脱化而出,但其制已缓。麻黄汤用桂枝,所以温宣以鼓于外;麻杏甘石汤用石膏,所以清降以泄于内。惟其鼓于外,故无汗令有汗;惟其泄于内,故有汗又令无汗。外出为汗,下出为溺,在麻黄原具有此二者功用。而加桂枝加石膏,不过引面伸之,各自宜之而已。

麻杏甘石汤,系从麻黄汤剂加清热药;麻黄附子甘草汤,系从麻黄汤剂加温寒药;然二方俱去桂枝。在清热去桂枝,理显易见;在温寒去桂枝,义隐难明。所以然者,桂枝温宣,在太阳则利其鼓荡外出;附子温摄,在少阴则取其封藏内固。故此方虽为太阳微发汗之方,而仍寓少阴忌发汗之旨,其中颇费较量也。

药经愈风散,系荆芥一味,林氏去风丹,系浮萍一味。荆芥性温,浮萍性凉,二方已开后人辛温发表、辛凉解表之先河。宣散急驰,用药甚简,效力甚宏,卓尔先民矩美整。但古时脑之学说未昌,凡诸脑病,俱指为风,二方均以风标名,唯物启后人错误,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
葱豉汤出葛洪肘后方,在温病原理未发明时,千余年前即知伤寒有多种。多种云者,即赅温病、热病等在内。而立此方为急不伤峻,缓不伤怠,不热不寒之斡旋,葛氏谊力,煞是可钦。千金孙处士及外台所载张文仲、崔氏,均有与此相类似之方,可见晋唐以来,此方风靡一时。此方在治疗上,已为后人开无限法门云。

发表剂以麻黄汤为正法,矩矱森森,精纯妥贴。后人畏而不用,反拟杂沓辛燥耗气伤液之剂代之,自谓稳妥而不知其有不稳不安者在。如九味羌活汤、十神汤、神芎汤、人参败毒散方等,其中效优者,犹复尔尔。外感坏证,多由此等方酿成,而昧者犹以为仲景毋治两感法,而此治两感,吾不知其所谓两感者作何解释,谬已。

银翘散、桑菊饮为温病开始主治之方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平剂,桑菊饮为辛凉解表轻剂。银翘散侧重营分,温病开始有表证,得此表解热泄,即可向愈,原不为错,但所叙病源,伤寒从皮毛入,温病从口鼻入,果尔,温病又何必开始即治皮毛耶?恐有不能自圆其说也。

专题:健忘斋医话
来源:《冉雪峰医集》
上一章:冉雪峰治病八法
下一章:吐法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