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长沙古本伤…

乌梅丸方

刘世祯
刘世祯

乌梅三百枚,细辛六两,干姜十两,黄连十六两,当归四两,附子六两炮,去皮,蜀椒四两出汁,桂枝六两去皮,人参六两,黄柏六两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渍乌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斗米下,饭熟,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,内臼中,与密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饮服十丸,日三服。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滑物臭食等(按苦酒乃以药浸酒,大抵取苦寒之品,古代家家常备之药,诗音义,所谓苹可苦酒,即淹就酒者是也,古方亦不一,释详少阴篇,后贤释作醋者非是)。

若五日传至少阴不解,六日当邪传厥阴,厥阴为阴尽之经,传至厥阴,当更有由阴出阳之机,故脉由沉细,复转沉弦而急。弦脉为阴中之阳,由细转弦,气能内壮于脉道也。传厥阴当四肢微急,目青内陷,以肝合筋膜之气,而上穷于目也。肝气寒则四肢筋急,肝气陷则目青内陷;发热时疏者,此风木之气,时有往来屈伸,故时而发热;面赤心烦呕逆者,肝阳逆并于上也;时而热退,面色青白,小便反黄者,肝郁泄热于下也,手足必时冷时热。脉当沉弦而急,其象微紧,久按之长短大小不齐,时而弦长鼓指,时而乍一短硬,旋即仍复弦紧,此厥阴秉风性之藏,善行数变(少阳之至,亦有乍短乍长)故效象如此。若加乍疏乍数,象势息至,俱来不定,则为真气内绝之诊,不可同年语矣。

厥阴虽欲呕,咽中必干,时发寒热,心烦,手足拘急,热时当有微汗,以阴尽出阳故也,宜桂枝当归半夏芍药黄柏汤,调达肝郁,清下焦之热,导邪出自小便。若腹中时痛,脉沉弦而急,时一紧者,必吐蛔,吐蛔者,宜乌梅丸,寒热井用,以解阴阳错杂之邪,而吐蛔自止。若脉不乍紧,腹不痛者,不吐蛔也。少阴、厥阴不言入府者,以少阴入府,即邪结膀胱,厥阴入府,即邪还少阳,此藏病还府,里邪出表,病气由深转浅,证为向愈,其治法亦不待烦言而解矣。

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病也,若入府及藏,为传经变病,治列后条(通行本佚)。

传经纲要,上已详论之矣,方治不误,亦少死证,正病正治之法,已尽于此。至夫汗下妄施,真气内损,或内陷府藏,或邪留经络,坏证多端,不胜缕述,或初缘外感,终成内伤,病变无穷,治无定法。故后六经篇,更详演病随体变之例,以示活法一贯之旨,所渭治列后条者是也。

若两感于寒者,一日,太阳受之,即与少阴俱病,则头痛口干,烦满而渴,脉时浮时沉,时数时细,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。

专题: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义疏
来源:《伤寒杂病论义疏》
上一章:例言
下一章:大青龙汤加附子方
目录